美文网首页想法萌宠简友广场
雁君丨随笔:儿时的露天电影

雁君丨随笔:儿时的露天电影

作者: 林雁君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23:3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文责自负。

    (文中图片复制网络,侵删)

          讲起小时候的露天电影,60年代—80年代的人们,一定藏有很多的话匣子,里面装满了长长的回忆。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仍是文化娱乐活动极为贫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村部里会定期的放映露天电影,村里碰到谁家有红白喜事的,也会放上一两场电影,那是村里最盛大的娱乐活动。最开心的是孩子们,他们像过年一样兴奋、热闹。场地一般都会选在村里宽大的晒谷场,或是村口那条最“豪华”的水泥路上。

          每当放映组的工作人员在村口出现时,兴奋的孩子们便不约而同地聚拢到村口,看着工作人员打桩,最先看见的小伙伴们会雀跃着在村里奔走传告,用不了多久,消息就像信鸽子般,飞进挨家挨户,还会迅速地扩散到外村。

          露天电影的幕布大概三、两米,幕布有黑边,工作人员把影布绑在打桩好的长竿上,或是挂在村民的墙上,最神奇的是那个放映机,工作人员不停的调试,那时候我们绝不敢去摸一下,谁要是想去触摸下,小伙伴们会齐声的大喊:“不可以动、不能动......”!像是保护一件宝物一样去守护着,怕动坏了,晚上就看不成大电影。

    露天电影的设备可谓是简陋,村民家里借来一张四方木桌,一台放映机、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就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家族成员”。

          当工作人员扯幕、摆放影机等工作就绪,“吱、吱”声的喇叭里会播放一些高亢的歌曲,声音断断续续的,好像是《大海呀,故乡》、《英雄赞歌》,到后来的《军港之夜》类似的歌曲。当音乐传来时,小伙伴们放学回来写作业这事绝对是写得最快的,晚饭是几口就扒完的,只要是屋外小伙伴一喊,就马上往外冲,一溜烟不见了,家长在后面的喊叫声淹没在奔跑的速度里。

        此时此景,我脑海想起了记忆中小伙伴们的面孔,“黄毛国、蓝绿光、扁头、莲儿、晓丹、蓝采荷等”还有老是流鼻涕的阿芳呀......!一张张稚气的脸浮现在眼前。

          露天的场地上,乡亲们早就摆好了自家的长板凳,长的短的,一排又一排的。

          刚开始电影画面总是有些歪歪扭扭的,幕布上会闪着类似电的光线,但经过放映员一番调试,电影就正式开始了,场地上叽叽喳喳顿时安静了下来。

          有些村民们因农活来迟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干脆就坐在靠近幕布的最前方,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得着影布,影布下坐满了一张张抬着头全神贯注的脸,有的熊娃们还爬到了树杈上,甚至还有的攀爬用力过猛,扯烂了裤裆......

        我那时比较幸运,发小莲儿的家,是村里新村口比较“阔气”的三层楼,凭着和她是好姐妹的关系,每次,我都能悠闲的在她家的阳台清楚的看着剧情。

          但不管是站在什么位置,大家都一样看的津津有味,伴着放映机沙沙声,电影中宏亮的人物对白声,响透了整个村庄。

          当大家看到最精彩的部分时,影片忽然黑了下来,这是放映员“中场”换片,也是大伙们的“尿点”时间。

          多次使用的胶片特别容易损坏,在放映过程常会出现黑幕,但我们总是等的特别有耐心。

          那时候看的多半都是些战斗片,极为振奋人心,比如:《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等等,还有《真假美猴王》、《冰山的来客》一系列的影片,让大家回味无穷。

          每当回想起露天电影,我的耳旁,我的脑海中,经常会回想起那些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响起了殷秀梅演唱的那一首,“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想起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题材的电影,那些奔赴战场的战士们喊到:“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同志们,冲啊......!”

          每当看到这样热血沸腾的场景时,我们这些孩子们顿时热泪盈眶,用袖子抹去泪水,狠不得自己也冲进电影里,一起去打战去.....

          当一个大大的“完”字出现在幕布上的时候,已是夜半时分,那时候,故乡的夜晚总是满天的星斗,乡亲们搬着凳子,喊着孩子,散场回家。我们这些孩子仍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揉着疲惫但仍撑开的眼睛,问着长辈,心里想着”他或她”接下来会怎么样!

            乡亲们回家的脚步声渐渐变弱,在一阵短暂的躁动后,村子恢复了它原有的宁静,没有了放映光线的村庄,夜合上了天幕,把村庄合了一个家。

          露天电影给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心中很多的英雄情结,电影情节让我们这些孩子懂得了什么是勇敢与不屈。

          我总是渴望可以看很多很多的故事情节,刚散场的露天电影时,就已经迫不急待的期待下一场。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偶尔发现一本“故事书”,也觉得是如获珍宝,何况是一场精彩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碰到隔村有放露天电影的消息,我的心也是蠢蠢欲动,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不方便的我,也是不想错过的,因为要走很过远的路,母亲有时会嫌麻烦,不愿背我,她会给我五毛钱,安慰我不要去,我看着那五毛钱就会哭。

          父亲有时会放下农活,早早吃过饭,背着我过去,靠在父亲的背上,我的右腿无力地耷拉下来,父亲总是说我很轻,我的右腿随着父亲走路的姿势,一晃一晃的。时光如逝,一转眼,晃过了很多那时露天电影的记忆。

          后来,露天电影渐渐消失,黑白电视机慢慢地在村里出现,我的发小莲儿家是我们村最早买了电视的“土豪家”之一,她的旧宅我和家挨得很近,记得那时夏天的晚上,小伙伴们会早早的洗好澡,莲儿家父母会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小伙伴们整齐地摆好小板凳侯着。印象中,那时最热门的《射雕英雄传》、《家.春.秋》都是在她家追完的,《射雕英雄传》的剧情应该是看了不小于5次。

          那时碰到刮风下雨天气,我们是最伤心的,电视就收不到信号,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的就轮流中跑到莲儿家阳台上,一个在屋外摇着电线喊着:“有了吗、有了吗”?几个在屋里回道:“有了、有了,别动、就这样、不行、不行,又没了....!

          记得2019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一出戏徐峥导演的《夺冠》,显得格外的亲切,讲的是老上海弄堂里的孩子冬冬,他爬上屋顶,用小小的身体撑住电视信号天线,让邻居街访看完了振奋人心的世界中国女排夺冠比赛。屏幕里满满是回忆里的感动,顿时热泪盈眶。

          那个年代,露天电影给了我们这些70后、80后一些珍贵的经历和回忆,那些经历是现在00后的孩子们所没有的。

          记得前年回老家,故乡的屋、故乡的树,晒谷场、水泥路,因村改造拆迁,已夷为平地。

          我们都是喝着故乡的水长大的孩子,“离开故乡是生活的需要,回到故乡是生命的需要”,站在满是废墟的村口,故乡是遥远而亲近,朦胧而又清晰,故乡的乡愁,负在了肩上、装在了心里。

          回忆断断续续,这也是我对儿时露天电影删不掉的记忆,而我最亲爱的小伙伴们、故乡的亲人们,你们呢?

        让这些美好的童年回忆,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君丨随笔:儿时的露天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mg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