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行杂记(四)

作者: 达文溪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2:08 被阅读104次
    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 走廊 大厅里的水晶灯 纯羊毛地毯

    1.

    今天约好了司机去阿布扎比。

    司机小哥是个来自成都的小伙子,非常健谈。一路上他侃侃而谈,跟我们讲了许多关于迪拜和阿布扎比的故事。

    阿布扎比作为阿联酋的首都,是七个酋长国里面最大的一个。国土面积占了阿联酋的84%,石油产量也最高。他告诉我们,其实,阿布扎比才是阿联酋最富有的那个。不过,迪拜的名气最大,才忽略了阿布扎比的存在。作为石油产量只有5%的迪拜,因为酋长的能干与管理,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和金融业,迪拜以建造世界上的各种第一吸引着全球的游客。

    阿布扎比距离迪拜大约有200公里,开车需要2个小时。他说,你看在迪拜,树不太多吧,不过越往阿布扎比那边走,树就越多。在这里,有钱的标志不是谁家住什么样的别墅,谁家开多好的车子,而是看谁家门前的树多。因为地处沙漠,一棵树的维护成本很高,大概是5800美元一年。所以,阿布扎比树多,就说明了阿布扎比的更加富有。

    阿联酋除了迪拜和阿布扎比之外,其他五个酋长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沙迦也只有耳闻,可其他的四个连听都没听过。不过,这五个酋长国根本无法与迪拜和阿布扎比相提并论,因为没有石油,加上沙化的土地寸草不生,只有少量的畜牧业,比如养骆驼,还有养珍珠,才可以勉强度日。他说,那五个国家的人很穷,国家又小。

    他说完,我很难想象,同在一片土地上,竟然生活着冰火两重天的人们。他说,生在迪拜和阿布这两个地方的当地人,简直不知上辈子积了什么德,才能如此的一生衣食无忧。

    在这里,当地人住的房子都是别墅,而且是政府分配的。我问他当地人为什么不住在公寓里。他告诉我们,这里的男人是一夫多妻,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结婚后,女人是必须生孩子的,而且越多越好。一大家子人加上保姆,人口众多,所以只能住在别墅里。

    说起一夫多妻,我又来了兴致。我问他,现在这里的男人还是娶好几个老婆吗?他说,大多只娶一个,就连酋长也只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他的表妹,因为要保持血统的纯正。

    在这里,女人的任务就是结婚生子,结婚后不必非要出去工作,生孩子带孩子就是女人一生最大的工作。我问他,我看这里的女人都穿着黑袍子,那女人可以不穿黑袍出门吗?司机小哥说,可以不穿黑袍,但一定要经过丈夫的允许,包括面纱。丈夫允许你今天可以不穿,女人就可以不穿。所有的控制权都掌握在男人手上。

    他说完,我庆幸自己没有生在这里,要不我这不生孩子的思想不知在这里要怎样生存下去。这让我想起旧中国时期的女人们,同样是一夫多妻,同样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不过,我看这里女人的脸完全不像没受过教育的样子。小哥告诉我们,新一代的女人也都是上大学的,不像老一辈。不过,就算是上了大学,结了婚照样必须生孩子,女人就像是个生孩子的工具,在孩子身上耗费了一生。

    聊完了家庭,他又跟我们聊起了社会制度。他说,这里的人是按等级来区分的。只占全国人口10%的当地人,是生活在金字塔塔尖的那一群,衣食无忧,不仅政府分配住房,而且还免费医疗。第二级是欧美人,中国人在这里属于中等。最下层的是那些印巴人和非洲人,他们做着最低等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还有在老区摆摊的那些人。

    他说,这些印巴人在这里找一份工作很是不易,建筑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千多迪拉姆,合人民币三千元。但当地人的工资标准是最低月收入一万八迪拉姆,也就是三万多人民币,高的可以达到一个月六万。我惊讶于这种强烈的反差。他还说,就算印巴人上了大学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这里仍旧找不到多好的工作,能进公司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

    中国人大多住在郊区的龙城里,在这里基本上是做贸易、开餐厅、开超市,还有像他们公司这种做旅游业。

    小哥告诉我,迪拜除了本国人福利好之外,对绝大多数的外国人是没有任何福利的。迪拜是不接受移民的,但可以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外国孩子可以上幼儿园、上小学直到大学,但都是私立的,学费很贵。医院也都是私立的,他说仅挂号费就要五百迪拉姆(合人民币近一千元)。所以,在这里,每个人必须给自己买保险,要不生了病就太可怕了。

    车行了没多久,司机小哥告诉我们,已经进入阿布扎比了,公路两旁的树木也逐渐多了起来。

    《速度与激情》拍摄外景地朱美拉大厦

    2.

    我们在阿布扎比的第一站是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没有实际的使用功能,当地人也不在里面做礼拜。我想,难道耗资55亿美元的清真寺,只为了显示一下它的奢华。

    出门时,司机小哥就提醒我们,必须穿上长裤长衫,尤其是女人。如果露了胳膊,连安检的门都进不去的。果不其然,过了安检,女人们就被要求在更衣室里换上了长袍,袍子上连个帽子,进去时,帽子也是要戴上的。清真寺里无论什么样面孔的女人,在这里似乎都成了一个样。

    清真寺是纯白色的,一个一个圆圆的顶子尤为显眼。我想起小时候离家不远的牛街礼拜寺,我们总管那个礼拜寺叫“大绿包”,就是因为礼拜寺上那特有的包型圆顶。

    进入清真寺,是需要脱鞋的。每个人都光着脚,走在光滑的、镶有金色花朵的大理石地面上。先生告诉我,这些花都是由不同色的大理石按照花的形状拼接而成的,可见其造价之高。白色柱子上也画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每个人都被这里的宏伟壮观吸引了,随处都是拿着相机拍照的人们。

    顺着一个长长的走廊,进入了大厅。大厅里那三盏巨大的五彩水晶灯,据说用的都是施洛华世奇的水晶。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司机小哥说,我们很幸运,今天清真寺的大厅是最后一天对公众开放。从明天起,游客只能在外面参观。

    穿长袍的阿拉伯小王子

    先生也被当时的环境所感染,在礼品店里买了一身阿拉伯男人穿的白色长袍和一个白色包头巾,当场他就让服务生帮他穿上了。他说,今天他要当一天的阿拉伯王子。我说,人家阿拉伯王子都有胡子,而且身材高大,你这一看就是赝品。他说,我是阿拉伯小王子。他一天都美滋滋地穿着这身白袍子,不仅去了皇宫大酒店,还去了卢浮宫博物馆。

    阿布扎比整个城市看起来没有迪拜那样豪华,它看起来更加的庄重,大概是因为首都的原因吧。阿布扎比更像是北京,而迪拜就是上海。不过,我们仅有的几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对这个城市仍然是陌生的。

    夜幕初上,天色渐渐地有些暗了,我们也该返程了。看着路边那一幢幢的别墅,还有别墅前那一艘艘的私人游艇,我心中突然升起一种无聊感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迪拜行杂记(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x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