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位很喜欢的作者——伊心的推荐,看了电影《朱莉与茱莉亚》。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非常接地气,普通的一如我们身边每个普通人一样的,普通城市女人。
1.
美国前政府文员茱莉娅,随外交官丈夫赴法国大使馆赴任后,不再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太太。
因为不喜欢无所事事的生活,她尝试去学习制作帽子、上桥牌课,但都无果而终。苦恼的她后来开始学习烹饪,做她最爱吃的法国菜。
原本丈夫以为这只是又一个一时兴起的日常消遣,某天下班回家,却吃惊地发现她在厨房疯狂练习切洋葱,还被那气味熏得流眼泪。
对烹饪的热爱,让她每天醉心于厨房:面对烹饪学校女校长的刁难,男学员的排挤,父亲的阻止,她都一笑置之,越挫越勇;最初责怪她不该好胜心太强的丈夫,此后也成了无条件支持她的人。
故事的最后,那个曾籍籍无名的普通文员、无所事事的居家女人,在将近50岁的年纪,凭借对烹饪的热爱和持续练习,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美食家。
她和另外两个伙伴合作出的一本名叫《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的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她本人还因此在电视上开设了美食节目。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叫茱莉,与茱莉娅隔了一代,是一个普通的郁郁寡欢的小白领。作为政府接线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格子间里接听各种各样的奇葩甚至辱骂电话。
工作上负能量不断,回家后的生活也并不如意。
和丈夫租住的披萨店阁楼,日日夜夜被包围在建筑噪音中。即将30而立的她,不得不面对和几个“成功”女闺蜜约会的噩梦。她们所谓的成功嘴脸让她不屑,却也刺激着她无力的自尊。
更可气的是,其中一位做编辑的闺蜜,居然借采访之名,以她为素材写了篇30岁迷失人生的稿子。看到自己的脸作为反面教材出现在宣传海报上,她除了义愤填膺地吐槽发泄,什么都做不了。
像每一个感到迷茫和无助的都市年轻人一样,她麻木地穿梭在上下班的人潮中,不知道何时才能从这绝望的人生中走出来。
唯一让她感到慰藉的,是每天下班后一个人在厨房捣鼓美食的时光。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365天,524道菜,她开始照着茱莉亚的美食书,制作美食,并将每天制作的过程和感受PO到了自己的博客中。
这些博文后来帮助她收获了一大批读者,并吸引到纽约时报对她做了专访报道。后来她也出了自己的美食书,曾经求而不得的作家梦,就这样在无意中完成。
2.
因为喜欢,我也做过不少在别人眼里毫无意义的事。哪怕在坚持的路上,常常要像蔡康永文章里写的那样,被反复提问:“这有什么用”?
初中起,我开始读各种各样的闲书。那时我姐经常带不同类型的书回家,我总跟在她屁股后面,把她看的书也一路看个遍。她的书看完了,我便自己买书读。
当时看的类型很杂,比如刚火起来的青春疼痛类郭敬明、安妮宝贝,比如一些网络热销小说,比如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武侠》、《奇幻》连载刊物。
当然也看老师家长推荐的国内外名著,但比起刷练习册、习题书,这些都是于提高分数无益的书。
高中有次放假,我正靠在门前的躺椅上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走过来,问我在看什么,我答《红楼梦》。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少看这种没用的书!”
工作后,误打误撞,做了一枚文案。非科班出身的我,常被教导多读专业性工具书。尽管工具书的确能培优补弱,可我仍旧改不了一有空就看闲书的习惯。
如果当时有前辈站在我身后,大概会恨铁不成钢地说一句:“读这些有什么用”?
五百年前大圣大闹天宫,曾被持国天王以一把琵琶弹晕毕业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琵琶。作为一件被影视剧女性化、青楼化的乐器,学琴路上,听得最多的就是身边人的不解和质疑。
几乎每个人,在得知我学琴后的第一反应都是:“男的怎么跑去学琵琶?”
直接一点的会告诉我:“你应该去学吉他(小提琴/钢琴……),那样多酷~”
还有人说:“你怎么这么有闲情?有功夫有钱去学乐器,还不如多提升下自己,去接点私单赚点外快。爱好嘛,以后可以慢慢来。”
我曾试着解释:“琵琶文武兼备,最早是行军打仗,鼓舞士气的杀伐乐器。古代、近代、当代,活跃在琵琶界的宗师、大咖,有很多男性演奏家……”
对方回之:“你又当不了演奏家”。
这些声音若总结起来,大抵也是一句话:“你学琵琶有什么用”?
3.
老实说,我也曾在他们的质疑声中感到气馁,甚至自我怀疑、想要放弃。
当同事们啃着工具书,迅速学会一些技巧套路,工作能力快速提升时,笨拙的我也慌忙扔掉了手中的闲书,跟着一头扑进了生涩理论的汪洋大海;
当我经年累月地练琴,却依旧弹得曲不成调、呕哑嘲哳难为听时,望着眼前大雾弥漫的学琴之路,我几乎愤而卖掉手中的琴……
可是幸好,幸好我是真的喜欢它们。因为真的喜欢,所以放弃反而比坚持来的艰难。
所以哪怕有过犹疑、退缩,哪怕身处质疑之海的汹汹漩涡,却仍有一股力量支撑着我跃出急流,一路破风斩浪、勇猛前行。
后来当我重新捡起那些闲书,当我和同事们技巧相当,套路相仿时,才发现,正是多年来阅读积累的不同,在让我们相互区别、各成体系。
是那些我读过的文学作品,让我能跳脱出自己狭隘的世界观,拥有不断更新的认知系统;
是那些我读过的奇幻武侠,让我哪怕躯体羸弱,也能笔下挥刀走马、仗剑天涯、一身荣光、江湖豪情;
是那些我读过的青春小说,让我即使年岁渐长,仍能保有白衣年少的赤子之心,仍然能在苍老时光中青春不死;
是那些我读过的传世名著、人物传记,让我哪怕天性悲观,也能在沉重打击和挫折中,自我修复,重新生出生生不息的勇气……
它们承载着我二十五岁前的生命里,每个阶段的人生记忆;
它们塑造着我的三观,雕刻着我的思想,重塑着我的血肉精神和心智;
它们是我的人生之船,载着我从一方漆黑深井,驶向一片明亮开阔、广袤无边的浩荡天地。
它们的确不能帮我考试加分,它们也没有直接帮我升职加薪,但它们帮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擅长的方式、渴望的人生,让我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而这,才是对我更有用的事。
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跞我也仍旧坚持练琴,并也渐渐在丝丝缕缕的小进步中,找到了弹琴的快乐和意义。
当技术一天天提升,当音乐审美一点点进步,我对手中这把乐器的热爱也在与日俱增。
我开始享受练琴时的专注,一曲奏毕后的成就感爆棚,听到一串让自己起鸡皮疙瘩的音符时,吃惊于自己居然会激动到热烈盈眶,但内心却充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感动。
每天下班后的练琴时光,变成了我这一天最期待的事。我终于不再是那个困在格子间,在上下班的人潮中神情麻木的苦闷青年。
这一天无论过的多糟糕,只要坐到琴凳上,抱起手中的琴,我便能快速获得平静和安宁。
这一天无论情绪多差劲,只要拨动这四根弦,生活的愁云惨雾便如烟消散,心中只留下一片清风霁月、疏阔澄明。
这种感觉就像在清水豆腐里洒了一把葱花,原本毫无食欲的清汤寡水,突然变得鲜美丰盛。
这种感觉就像我听了很多以热爱自我拯救的故事,这一次终于轮到自己做主角。
比起获得别人的认同,比起为我带来金钱收益,我终于笃定,以这四根琴弦,重新拨出对生活的激情和热望,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4.
影片看到最后似乎明白,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大概在于,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都能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当下或过去:
那个在制帽课、桥牌课上左顾右盼、昏昏欲睡的茱莉亚,是每一个在听着没兴趣的课、做着不想做的工作的我们;
那个表情恹恹,对工作绝望,对人生失去信心,麻木地穿梭在都市人海、城市森林中的朱莉,是每一个在城市里苦苦打拼却挣扎着迷失了方向的我们;
我们也能看到属于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谁都猜不到茱莉亚会因为煮饭这件“无用小事”,变得容光焕发,变得活力四射,变成丈夫眼里那个“看着她认真烹饪的样子,就觉得这世上她最美”的人;
谁都猜不到朱莉会因为煮饭这件“无用小事”,变得神采奕奕,变得笑逐颜开,变得重新掌控生活、对人生充满热情和自信;
谁都猜不到我会因为读闲书和弹琵琶这两件“无用小事”,找到逃离沉重生活的绳索,得以从烟瘴弥漫的人生迷雾中爬出,得以昂首阔步地迈向日光倾城的辽阔天地……
所以不坚持一下,不到最后,谁会知道你在做的事到底有没有用呢?
你若真的喜欢,一心坚持下去便好。
像茱莉亚一样,去做你喜欢的事,哪怕父亲阻挠、女校长刁难、男学员排挤、丈夫责备;
像朱莉一样,坚持下去,哪怕母亲劝阻、丈夫争吵、上司质询、编辑爽约;
哪怕来路千万人阻挡,也别让自己投降。
终有一天,那些你为你招致千种质疑、万般非议的、你喜欢的无用小事,会为你建起千军万马,筑成高高城墙。
终有一天,那些无用的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在你人生的青草地上,开出最芬芳的花朵,香飘满城,四季盛放。
﹌ END ﹌
本文由溪木原创,分享随意,转载请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