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3)

[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3)

作者: 浸善浸美 | 来源:发表于2020-02-05 14:20 被阅读0次

    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孟子·离娄上》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离娄眼神好,公输般技巧高,但如果不靠规和矩,也不能画成方和圆;师旷耳力聪敏,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就是有尧、舜之道,如果不凭借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圣人既已用尽了目力,又接着用规、矩、准、绳,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用都用不完;既已用尽了耳力,又接着用六律来校正五音,这些音阶也就运用无穷;既已用尽了心思,又接着推行不忍心别人受苦的仁政,仁爱也就覆盖天下了。

    规矩准绳--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暴虐百姓严重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不严重的,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受到削弱,死后人们给他们‘幽’、‘厉’这样的谥号,即使有孝子贤孙,经历一百代也改不掉这个坏名声。

    孝子贤孙--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现比喻忠实继承某种主张或旧传统思想的人。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凡是行为有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归向他。

    反求诸己--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国君如果爱仁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天下无敌--普天之下,没有敌手。形容战无不胜,没有对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

    濯缨沧浪--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

    濯缨洗耳--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故为渊驱鱼者,獭(tǎ)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因此,为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为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

    为丛驱雀--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说出话来破坏礼义,这便叫做自己残害自己。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原野;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城池,这就叫带领土地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惩罚他们的罪行。

    罪不容诛--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

    淳于髡(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孟子说:“是礼制。”

    授受不亲--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天下掉到水里,要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到水里,是用手去救援。

    授手援溺--伸出手去救援落水的人。比喻救援苦难的人。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守护谁最要紧?守护自己最要紧。

    守身如玉--保持贞操,像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好为人师--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天下人都悦服而将归附自己,把天下人都悦服而将归附自己,看得像草芥一样,只有舜能做到。

    视如草芥--极端地轻视某种人或物。

    《孟子·离娄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hóu)

    君主把臣下当作自己的手足,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当作狗马,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平民;君主把臣下当作土和草,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仇敌。

    视如寇仇--看得像仇人一样。

    仲尼不为已甚者。

    孔子不做过火的事情。

    不为已甚--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有德行的人,就是不丧失婴儿的天真纯朴之心的人。

    赤子之心--具有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心。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觉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厚;积蓄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能自觉地有所得。

    左右逢源--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我没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向人学习来的。

    私淑弟子--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即使是西施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别人从她身边走过,也都会捂着鼻子。

    掩鼻而过--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故者以利为本。

    已有的迹象,以顺应自然为根本。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禹治水,只是顺应水势,因势利导,看来就像无所作为。

    行若无事--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禹、稷处在太平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

    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禹、稷和颜回如果交换地位,颜回也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稷也会深居陋巷而自得其乐。

    易地而处--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p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假如现在有同屋的人互相争斗,你去救他,即使披散着头发,连帽缨也不结就去救他,也是可以的。

    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一般所谓不孝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管赡养父母,二不孝;喜欢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管赡养父母,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好勇斗狠--形容人凶强好斗。

    《孟子·万章上》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舜还想常常能见到他,所以不断让他来。

    源源而来--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啊,天下岌岌可危啊!”

    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这不是君子的话,是齐东野人的话。

    齐东野语--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的话。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以讲诗的人,不要凭个别文字歪曲了词句,不要凭个别词句歪曲了本意。用自己的体会揣度诗人的本意,这才对了。

    以文害辞--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yì),于桐处仁迁义。

    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改正,在桐邑就自处于仁,自迁于义。

    自怨自艾--本义是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quǎn)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汤多次打发人去聘任他,后来他翻然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独处田野之中,由此来喜爱尧、舜的道理,我何不如使这个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何不如使这些老百姓成为尧、舜时候的老百姓呢?我何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呢?上天生育老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唤醒后知者,使先觉者唤醒后觉者。我,是天下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道理来使这些百姓觉悟。如果不是我来使他们觉悟,那还有谁呢?”

    翻然改进--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先知先觉--1.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2.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圣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有的疏远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有的不离开;归根结底都要使自己干干净净。

    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

    好事者为之也。

    这是好事之徒编出来的。

    好事之徒--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rs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