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孟子·尽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习以为常却不知其所以然,终生都顺着这条道走,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道,这种人是普通人。
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困窘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圣人所经过的地方,百姓会受到感化;圣人停留之处,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在上与天,在下与地共同运转,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不无小补--作用不大。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
深入人心--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被大家所深刻理解并拥护。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
如此而已--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只有那些孤立无援的大臣、地位卑贱的庶子,他们操心劳神总是不得安宁,忧虑灾患更深,所以通达事理。
孤臣孽子--孤立无助的远臣和贱妾所生的庶子,引申为不容于当政者但心怀忠诚的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事,但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去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
俯仰无愧--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仰不愧天--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此。
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zuì)然,见于面,盎(àng)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
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浅显。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因此见过大海的人,难以对别的水感兴趣;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对别的言论感兴趣。
登山小鲁--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曾经沧海--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鸡鸣而起,孳(zī)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之徒也。
鸡一叫就起来,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来,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跖一类的人。
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摩顶放踵--形容不辞劳苦,舍己为人。
一毛不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然而,长时间假借不还,怎么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拥有了仁义呢?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任用他,这个国家便会安宁、富足、尊贵、荣耀;少年子弟追随他,便会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实守信。
安富尊荣--国君任用贤者,得以身安、国富、位尊、名荣。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xǐ)也。
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
弃如敝屣(xǐ)--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君子实施教化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万物的,有帮助成就德行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凭借学养而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却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又比喻善于控制自己。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对它;对于百姓,施仁给他而不必亲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仁民爱物--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舜之饭糗(qiǔ)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当舜啃干粮吃野菜的时候,好像一生就将这样度过。
饭糗茹草--形容生活清苦。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圣人是百代后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明的人先让自己对事物清楚明白,再去让别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对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让别人明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
山径之蹊(qī),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去走,然后便变成了路。如果隔了段时间不去走,就又会被茅草塞住。现在茅草堵塞你的心了。
茅塞(sè)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yú),莫之敢撄(yīng)。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擅长和老虎搏斗,后来成了一个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有很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依山险,没有人敢迫近它。他们望见冯妇来了,就赶紧快步上前迎接他。冯妇捋袖伸臂跳下车来。大家见了都很高兴,可是那些士人却在讥笑他。
负隅顽抗--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再作冯妇--比喻再干旧行业。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值得人喜欢便是好;好处确实存在于他自身,便是实在;使那些好处充满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满而且能够光彩夺目地表现出来,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万物便是圣;圣达到不可测度的境界,便是神。
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广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但是,您开设科目,招收学生,走了的不追问,来到的不拒绝。
来者不拒--对于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
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满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
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得阔气。
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怎样的人才算是乡里的好好先生呢?
深恶痛绝--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言语不顾及行为,行为不顾及言语。
言不顾行--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行何为踽(jǔ)踽凉凉?
处事为什么要特立独行呢?
踽踽凉凉--形容孤独寡合的样子。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xié),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处事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己以为做得正确,却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是“德行的损害者”。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