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游赤壁(4)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4-05-03 15:30 被阅读0次

“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篇文读完,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还沉浸在东坡先生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意境当中呢?那就对了,因为这正是这篇赋的高级之处,这就要谈到它的艺术手法了。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篇以景来贯串。

作者以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摘自资料赏析)

从而使得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其实,当我弄懂整篇文的意思以后,我的脑中就会经常想到里边的句子,有空时也会翻来读几遍。越读越顺,当然不只是因为写得精彩,还因为这篇文有让人上瘾的窍门,那就是“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了。

“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摘自赏析)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全赋始终不离风月。清风徐来、月出徘徊,开头的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

客人悲哀箫声起,由“乐甚”向“愀然”过渡,“托遗响于悲风”,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

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就应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是吗?

景物的反复穿插,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赤壁赋》:“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和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相关文章

  • 富冈铁斋作《东坡游赤壁》

    富冈铁斋作《东坡游赤壁》

  • 游东坡赤壁

    一 千年赤壁已成墙 万里长江而今塘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东坡赤壁无周郎 二 栖霞楼上观日落 霞飞满天照...

  • 东坡赤壁诗词微刊(试发)

    东坡赤壁诗词微刊(191) 原创 2017-09-25 东坡吟友 东坡赤壁诗词 东坡赤壁诗词微刊 主管:东坡赤壁诗...

  • 2022-10-21

    临后赤壁赋第二通。 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记叙了他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前赤壁赋重在抒情,后赤壁...

  • 再见东坡时

    都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那么,我再见东坡时,会在黄州吗? 我来到这里,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闻远方有...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三叹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https://baike.baidu.com/ite...

  • 东坡游戏

    东坡游戏 苏东坡与三国有不解之缘,创作的《赤壁怀古》家喻户晓,东坡去过赤壁,就设想一下东坡肯定也去过华容道,把华容...

  • 东坡赤壁

    你因东坡先生步入历史 留名千古 前有武赤壁 先声夺人 词赋一出 便声震文坛

  • 东坡赤壁

    上午久违的阳光照射到操场上,和一起考评的老师约定,下午搞完工作去文赤壁游览一下。人说去北京必到故宫,吃饭要...

  • 东坡赤壁

    悬崖临江堪称雄, 东坡诗文传盛名。 贬谪黄州多游览, 遐思赤壁细品评。 千古绝唱笔有意, 百代经典韵无穷。 楼台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东坡游赤壁(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uc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