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c6e78a01e4328187.jpg)
“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篇文读完,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还沉浸在东坡先生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意境当中呢?那就对了,因为这正是这篇赋的高级之处,这就要谈到它的艺术手法了。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篇以景来贯串。
作者以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摘自资料赏析)
从而使得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9abc62e736384046.jpg)
其实,当我弄懂整篇文的意思以后,我的脑中就会经常想到里边的句子,有空时也会翻来读几遍。越读越顺,当然不只是因为写得精彩,还因为这篇文有让人上瘾的窍门,那就是“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了。
“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摘自赏析)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全赋始终不离风月。清风徐来、月出徘徊,开头的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
客人悲哀箫声起,由“乐甚”向“愀然”过渡,“托遗响于悲风”,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
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就应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是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d8816e1e1e67ca8d.jpg)
景物的反复穿插,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赤壁赋》:“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和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