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家里贫穷,有一次去监河侯那儿借粮米。 监河侯说:“可以,等我收到租金,我就立即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好吗?” 庄子听后,变了脸色,忿忿地说:“我昨天来,听到呼喊的声音,我环顾四周,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你是谁?怎么在这儿呢?’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水让我活个命?’我说,‘可以啊,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水来接济你,可以吗?’鲫鱼听后,立即变了脸色,忿忿地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你竟然跟我说这些,那还不如及早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bb788860d655c2c4.jpg)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段写了的是关于孔老师怎么看待钱的事,大概发生在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孔子在52岁至56岁这几年,在鲁国做官,开始是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司寇。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那时候孔子是领导,很有钱。《史记》记载:孔子居鲁,奉粟六万。他的俸禄是六万斗。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华是公西赤的字,公西赤的特长是搞外交,有点类似于子贡,前面孔子评价他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就是说公西赤有风度,能搞外交接待;冉子时冉求的弟子对冉求的尊称。《论语》中,孔子的弟子称子的,只有曾参、有若和冉求,分别称为曾子、有子和冉子,所有有人据此猜测,《论语》一书出于上述三人弟子之手。冉求的特长是理财,他是先为孔子家里理财,当孔子的宰,后来为季康子理财,当季康子的宰。
这里讲的是,冉求为孔子理财。公西赤去齐国干什么?是替鲁君办事,还是替孔子办事?如果是替鲁君出差,那是公差,该由国家报销;如果是后者,那只能找孔老师报销了。情况到底是怎么样,不得而知了,更大可能是后者。公西赤出差,冉求请老师批准,给他的妈妈送点米,照顾一下。冉求就来找老师,孔老师说:那就给他一釜吧。一釜就是六斗四升,钱穆先生考证,古时候的计量相当于今天的一般,六斗四升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三斗二升,一个人一个月左右的口粮吧。
冉求一听,这也给的太少了吧,就跟老师说,请多个一点吧。孔老师想了想说,那就再加一庾吧,一庾是二斗四升。冉求一看老师怎么这么吝啬,就给这么一点,拿不出手。他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五秉,一秉相当于一百六十斗,五秉就是八百斗。也就是说,孔老师让他给八斗八升,结果这个不听话的冉求给了八百斗!差了将近一百倍。孔老师有点不高兴了,却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君子周急不济富”。而且他说了理由“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公西赤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的车,穿着轻便暖和的皮袄。他的排场大着呢!他们家很富有,根本就不缺粮食,就这样还来说要给老母亲要口饭吃。我们更多的是要雪中送炭,为什么要去做锦上添花的事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07f7fdf94a759433.jpg)
这里说出了一个残酷的道理,人们往往就是继富不周急,而且这句话甚至可以看作现代金融制度的基础之一。比如银行贷款,讲究的是信用保证,所谓信用保证就是你是否有钱。越是有钱的人越能够在银行贷到更多的钱,越是没钱的人,银行是不带正眼相看的,这恐怕也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君不见“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吕蒙正的《增广贤文》中说:“人生只能自拼搏,且莫与人说奈何。富贵能借银百两,贫穷难求米半合。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亲朋厚友勿全靠,世情更比浮云薄”。写的真实而凄凉。
话说吕蒙正,宋朝宰相,幼时被父遗弃,受尽人间贫寒冷眼,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后发奋读书,最终官至极品。从被人鄙视到被人高眼,深感天道无常、人情冷暖,作名篇“破窑赋”。当吕蒙正身居要职后,有很多亲朋纷纷满面笑容的过来送厚礼、戴高帽。吕蒙正有感于世态炎凉,提笔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想当初,家贫如洗,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而今,鳌头独占,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当一个人富贵发达后,家门口是门庭若市。但从富贵转为落魄后,当初亲近的朋友都不见了,少有人雪中送炭,“树倒猕猴散,墙倒众人推”,只有在此时你才能将朋友的真心、世间的人情冷暖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读懂了人性,也会活得更加泰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33078/ce6aa03fd9a41473.jpg)
但这里还有一点容易忽视,孔老师说的是“周急”而不是“周穷”,南怀瑾先生说“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帮助别是,以救急不救穷为原则。穷本身并不一定值得去救,相反有些穷人一旦伴上了你,会带来不尽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身边就有不少,这也是很多人愤而骂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一个原因。救穷往往变成了养穷,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我们说要“扶贫”,重在“扶”。但“急”是应当救的,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我们只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才想到钱”,这恐怕是对待金钱最好的方式,但前提是有些钱,才能不为钱发愁。像颜回那样的赤贫者,钱对他们发挥着一种近似残酷的力量,没钱是无法抗拒的饥饿和寒风。对于他们来说,救急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周急还是继富,映衬的是修为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