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陪伴几位小姐姐练习冥想,请她们每次练习之后,简单记录练习的感受,而这个要求基于我的亲身体验。在练习中,若是认真感受,定会有所察觉,再搭配日常简单的记录,便可看到自己练习中的变化与成长。同时,这份记录也能让旁观者分析她们的练习方法和理念是否准确。
这是一位小姐姐的记录,“冥想时,内心还是有些念头飞过,整个身体处于想放松,但是并没有完全放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练习,就会感觉明显有那么丝丝的难熬。”
读到这句话,我隐隐觉得不太对。尽管在分享练习方法时,我会引导她们要“放松”。这里的“放松”,我会当成一个给身体下达的指令,即告诉身体要放松下来。接下来,练习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与观察,看看身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感受。
但我发现,小姐姐们在练习时,会一不小心把“放松”当成一个目标或结果,这样做可能会在无形之中带来很大的压力。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讲不清楚放松为何物。比如周末,在家躺一天,刷一天手机与出门爬山相比,哪个更为放松呢?答案应该是后者出门爬山,因为当身体疲惫时,我们的精神会完全放松下来,但是人总有主观意识,认为爬山很累,怎么可能放松。这不过是我们以为,并非事实。爬山固然会累,可累的是身体,然后头脑就平静了。
既然“放松”可能有很多标准,而我们的主观判断又是多变的,倒不如只是把“放松”当作命令和过程。这样做的话,无论感受到什么,都欣然接受便好。不然,练习的过程会让自己更纠结,更紧张,陷入求而不得的境地。想想看,当我们刻意追求某种结果时,又怎么可能放松呢?
当然,还有一些方法能帮助身体更好地放松,比如在进入冥想练习前唱诵OM,每一遍都要认真唱,若能认真做好这件事,放松也会随机发生;还有关注眉心,有意识地让眉心处舒展下来。那时,我多半会感觉到整个面部都会松弛下来。此外,也可以将意识放到手指尖,去观察那里的变化。很有可能,一开始没有任何感觉,但说不定什么时候,那里就会有一种很难用语言形容出来的麻麻的感觉。彼时,放松的感觉也会遍布全身。
期待通过冥想练习,让自己达到放松,这时的放松,既像目标,亦像状态,这也让我想起日常的阿斯汤加瑜伽练习。有些人会说,只要开始做拜日式AB,就能知道自己当天的状态。“状态”这个词儿,实在有点虚,若是套回到冥想练习中,那是不是只有冥想发生时,才是状态好呢?那就麻烦了,绝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状态都不会好,因为练习过程本就漫长。于是乎,我在体式和冥想练习时,不会以追求某种状态为目标,总感觉那像是给自己画地为牢,反而是把自己限制了。
我依旧会认真做拜日式AB,无论自己身体是否僵硬,呼吸是否短浅、急促,我都会提醒自己把每一个体式当成新的开始,只是用心去感受当天的身体和呼吸,带着好奇,不带有预设地去探索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这样的方式对我似乎有用。很多时候,我觉得拜日式AB做得很好,但后面渐渐意识就涣散了,同时也不乏拜日式AB很不顺畅,但后面能渐渐打开身体,呼吸变成稳定自然的情况出现。用一颗开放的心练习,我们会遇到惊喜!
其实,练习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很美妙,它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一去不复返的,就像开篇小姐姐提到她发现练习最后,感觉不到放松,但这种观察就是一种觉知,对吗?她所花费的练习时间便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去感受每一刻不一样的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儿,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