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比较法,激发消费需求?
很多销售人员觉得自家的产品很好,但是顾客并不一定这么认为,顾客很可能无法判断产品的好与坏,只有当同款的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才看得好坏,进而进行消费决策。
同理,顾客一开始对一件非刚需产品并没有产生直接的购买需求,如何激发需求?同样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而强化消费需求。
以下3种比较法,可以运用在销售或文案当中。
1.“现在”与“预期”比较
很多时候,人的行为会与预期不同,并不是人们不想做,而是人们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而干扰了行为。例如:本想阅读一本书籍,结果被手机信息打断,进而陷入手机里面了;想去健身减肥,却被下班前同事们的聚餐计划诱惑了。
因此,如果产品或者服务能够很好地帮助顾客解决现实与预期的差距,那么这样的产品便容易被顾客接受。
例如:
Keep:你手机里的健身教练。(现在:你没时间锻炼、没人指导;预期:有教练指导锻炼,每天打卡锻炼1小时。)
某读书会:每天30分钟,带你精读一本书。(现在:你没空阅读、没耐心读完一本书;预期:每天只要3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

2.“现在”与“曾经”比较
人们容易接受生活水平从差到好的转变,却难以接受生活水平从好转差的改变,因为这里存在着一种“跌落恐惧感”,基于这种恐惧感,人们会努力维持现状,避免回到曾经那种境况。
因此,从“现在”与“曾经”比较,容易引发危机感,进而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保护的作用,那么就容易产生消费需求。
例如:
某培训机构:这个时代正在淘汰不愿学习的人。(现在:未来的沦为平庸的你;曾经:现在不愿意学习的你)
某知识付费平台: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3.“自己”与“他人”比较
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如同学、同事、竞争对手,以及你的下一代与别人的下一代等等。
因此,文案中常用“自己”与“他人”比较,如果顾客自身处于下风,而你的产品能够帮助顾客实现反超,那么你的产品就有了机会。
例如:
某知识付费平台:你的对手正在偷偷地学习。
某服装销售:XX明星5000块的外套,我找到了500块的平替。(他人:明星的不菲的衣服;自己:现在自己也买得起)
某高端婚恋网站:又有朋友结婚了,明明你更优秀……(自己条件命名比朋友好,但是朋友结婚了,自己还没有)

很多时候,这种比较并不是直接出现“比”、“更”等的字眼,但是会透露出比较的落差感,核心就是营造出这种比较的落差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