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炉解析

作者: 3cea3dfd4b57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3:54 被阅读29次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傅山炉解析

              简介

            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历史

            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傅山炉解析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傅山炉解析

            博山炉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羽人博山炉

            汉代的一件熏香工具——1988年出土于当时庐江县裴岗乡罗岗村的国家一级文物汉羽人博山炉。

    傅山炉解析

            出土于当时庐江县裴岗乡罗岗村的汉羽人博山炉就是汉代香炉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该炉炉盖因山势镂孔,炉座饰卷云纹,上为一羽人托炉。炉盖可以打开,并与炉身相连。庐江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称,此炉构思新颖独特,是汉代博山炉中的上乘之作。

            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也称羽民。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用羽人捧炉,代表了制作者和使用者希望增加此炉的“仙气”,借此增加自身“仙气”的美好愿望。

           

    降龙博山炉

    傅山炉解析

            配图名为“降龙博山炉 ”,制作于西汉,即公元前 206 年—220 年。高 22.5 厘米 ,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博山炉造型奇特。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为一条身体盘曲的龙,两爪撑地,昂头张口吐舌。一人蹲踞在龙身之上,左手推开龙头,右手托举奇峰耸立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似有力举万钧之势。

           

    品名:博山炉

    规格:外径75mm口径64mm

    高度17mm重量629.5g

    傅山炉解析 傅山炉解析 傅山炉解析 傅山炉解析 傅山炉解析 傅山炉解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傅山炉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k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