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作者: 南子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0:33 被阅读83次

    第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 译 :

    绝圣弃智,(超绝的圣者,抛弃巧智,);民利百倍;(这样,人民会因此得到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超绝的仁慈,抛弃公正条件。);民复孝慈;(如此,人民才能恢复孝道和慈善的本性。);绝巧弃利,(超绝的巧技,抛弃利益,);盗贼无有。(这时,盗贼就不会有了。);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种说法,因为文字理论的依据不足,);故令有所属。(所以,要令人心有这样的从属。);见素抱朴,(要想看见道的本色,就要紧抱这些原始的纯朴观念。);少私寡欲,(减少自私,控制贪欲。);绝学无忧。(超绝的圣义学识,可以让人没有忧虑。)。

    本章总结

    本章承接了上一章的意思,并且与上一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教人弃智、弃义、弃利,应该说触及到了人性的软肋,点到了社会的死穴。但是,毕竟这才是人类世界的真正福祉,才是长治久安的上法。如此,不仅仅可以让人民得到数以百倍的实际利益,还可以让人恢复孝慈的善良本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老子用它来指导人们认清什么是生存的目的,什么是本性的仁慈,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绝圣、绝仁、绝巧能产生有力作用,尽管自古以来的教育缺乏对它的倡导和推介,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的暗淡失色。对于虔心慕道的人来说,它就像寒冬的温暖,酷暑的清凉。圣人的教法,对有缘人的规令从属,可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不管如何讲现象和行为,老子始终没有离开过道这个中心,都在围绕着道进行阐明和方便引导。归根结底,最原始的本色才是真正的纲领。人还得从当下这一念心着手,减少心中的自私,扫除潜藏的贪欲,这也是圣人反复强调的。用最好的学问和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行动,才能置忧患于千里之外,合道德于当体之下。

    如果非要说绝去圣、仁、巧、学,也不无道理,这些最起码眼下还都是在名相的范围中。只要是心中所建立的东西,统统属于意识中的空洞形态,虽然虚妄不实,但也很容易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顽固痕迹,理当一应扫光。所以,对于道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人敢建立,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就看有没有智慧来推翻它,只有否定完了才能得出最终的肯定。无论什么言教,最后都不会超出这一念心的作用,说实则实,说虚则虚,只要不违背性德的实相也就错不到哪里去。

    有利于人们心中除障的理论和言说,都可以与圣人的教法不谋而合,在各种情况下殊途同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九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m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