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作者: 南子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0:33 被阅读83次

第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 译 :

绝圣弃智,(超绝的圣者,抛弃巧智,);民利百倍;(这样,人民会因此得到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超绝的仁慈,抛弃公正条件。);民复孝慈;(如此,人民才能恢复孝道和慈善的本性。);绝巧弃利,(超绝的巧技,抛弃利益,);盗贼无有。(这时,盗贼就不会有了。);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种说法,因为文字理论的依据不足,);故令有所属。(所以,要令人心有这样的从属。);见素抱朴,(要想看见道的本色,就要紧抱这些原始的纯朴观念。);少私寡欲,(减少自私,控制贪欲。);绝学无忧。(超绝的圣义学识,可以让人没有忧虑。)。

本章总结

本章承接了上一章的意思,并且与上一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教人弃智、弃义、弃利,应该说触及到了人性的软肋,点到了社会的死穴。但是,毕竟这才是人类世界的真正福祉,才是长治久安的上法。如此,不仅仅可以让人民得到数以百倍的实际利益,还可以让人恢复孝慈的善良本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老子用它来指导人们认清什么是生存的目的,什么是本性的仁慈,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绝圣、绝仁、绝巧能产生有力作用,尽管自古以来的教育缺乏对它的倡导和推介,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的暗淡失色。对于虔心慕道的人来说,它就像寒冬的温暖,酷暑的清凉。圣人的教法,对有缘人的规令从属,可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不管如何讲现象和行为,老子始终没有离开过道这个中心,都在围绕着道进行阐明和方便引导。归根结底,最原始的本色才是真正的纲领。人还得从当下这一念心着手,减少心中的自私,扫除潜藏的贪欲,这也是圣人反复强调的。用最好的学问和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行动,才能置忧患于千里之外,合道德于当体之下。

如果非要说绝去圣、仁、巧、学,也不无道理,这些最起码眼下还都是在名相的范围中。只要是心中所建立的东西,统统属于意识中的空洞形态,虽然虚妄不实,但也很容易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顽固痕迹,理当一应扫光。所以,对于道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人敢建立,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就看有没有智慧来推翻它,只有否定完了才能得出最终的肯定。无论什么言教,最后都不会超出这一念心的作用,说实则实,说虚则虚,只要不违背性德的实相也就错不到哪里去。

有利于人们心中除障的理论和言说,都可以与圣人的教法不谋而合,在各种情况下殊途同归。

相关文章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九章感悟部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里重点阐述了它的社会观。 希望世人摒弃圣智、仁义、巧...

  • 回归道社会安

    走马观花道德经(19) 19.道德经第十九景点——抱朴之门 第十九章 回归道社会安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十一)见素抱朴少私寡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九章解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 绝学无忧:学习《道德经》心得(21)

    文/若冰 (《道德经》第二十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里,阐述了他的社会观,阐述了社会病态的现象产...

  • 2018.12.10晨间日记

    起床:9:00 就寝:1:30 心情:一般 午休:无 昨日感悟: 《道德经》第十九章 ...

  • 百字瞻瞻4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 第十九章》 所以要人民有所依归:表...

  • 初识《老子》第19章

    第十九章四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九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杂谈 52

    如何理解老子的 “绝仁弃义”?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仅对 “绝仁弃义”作一理解。...

  • 老子反智反文明吗

    《道德经》通行本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中提到...

  • 牧童眼里《道德经》(82)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九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m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