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闷热的夏季以后,天气越来越热了。早上6点左右,太阳从厚重的云层中探出脑袋,阳光穿透了云层也穿过了朦胧的晨雾,带来了太阳的笑脸和高温的天气。
昨天晚上,我的坏情绪持续了3个小时之久。我试图用词语形容当时的感觉,沮丧、焦虑、不安,好像有人用一个特殊的抽气筒把肺里面的空气慢慢地往外抽,每抽走一点,我的呼吸就变得沉重一点,心情就更差一点。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昨天夜里23点左右,我开始找好友倾诉。对我来说,情绪的宣泄方式主要有3种,倾诉、运动、吃好吃的食物,其中,倾诉的效果最佳。
当一个人陷在自己的思维里抽离不了的时候,对一些人而言,沟通就成了比较好的问题处理方式,比如我。人们往往能在沟通中了解到其他人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走出当下没有意识到的思维误区。
我把昨天写完的这篇文章发给好友看,她一看就明白“我是怎么了”。直截了当是她一贯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一直都直来直往,从不拐弯抹角,我们彼此都很欣赏这一点。当她跟我说“你这是闲出来的毛病”时,我并不觉得意外。但是,我依然觉得困扰和“痛苦”。
这种痛苦并不是真实的,它并不可怕也不顽固。除了遭受非常重大的伤害和亲人离世等意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痛苦都只是一种“错觉”。由这种痛苦带来的挫败感、烦恼、不安和焦虑,往往并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当下的情绪被自己的价值观捆绑起来了,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这种感觉往往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除非有人一心想要钻牛角尖。
陷在这种感觉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很难靠自己勘破这一点。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朋友或亲人的帮助,所以我继续向我的好友发问:
我:这段时间我不闲呀,我每天都写稿子,看书、看电影、做饭什么的。
好友:虽然你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但是不工作的人就是会闲。
我:>_<
好友:所有的不安,其实还是来自于你目前没有稳定工作的现状。
我:……
好友: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
从回到长沙算起,我已经休息了12天,收拾房子、买东西大概用了3天,逛街逛了1天,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写作、看书、运动和休闲娱乐(包括买菜洗衣煮饭扫地拖地)里度过。
由于精神世界依旧充实,我自认没有浪费这十多天的时间,偶尔会放任自己下午多睡会觉。在这一段看似充实的日子里,我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个缺口,它时不时就向我的大脑传递一种“紧张”、“焦虑”、“不安”甚至“很慌”的信号。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缺口的症结所在。
当我的好友直接地捅破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反而觉得心里踏实了。
原来,焦虑是因为我过得“太闲了”。“闲”是因为没有开始正式找工作,造成了心里上的“慌张”。“慌”是因为没有想好要休息多久、休息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上一份工作到下一份工作的过渡期。
实际上,这段过渡期有点奢侈。再过3周的时间,我和男朋友就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结婚后要为装修、还房贷共同做准备。只要账面上没有持续的固定收入,哪怕我现在还有一笔储蓄,花销也会使钱慢慢变少。真正让我担心的是正是这一点,如果长时间还没找到工作,我也担心会给对方拖后腿。
总的来说,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我现在没有持续的固定收入,甚至有时会在我思考婚后的一些花费(装修、房贷、还掉买房时的借款等等)时歪楼,对我们接下来1-3年内的经济情况(哪怕已经有一定的储蓄)不够自信,导致了这样那样的烦恼和心事。
我们面对的经济压力可能是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很多中年人或上一辈、上上一辈的人正在面临或曾经面临过的,买房毕竟是一个大额支出,因此而选择借钱、还款、借贷、还贷的情况并不少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依靠家里的金矿或者都有一个金矿。
但是,它在为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增强我们工作、生活的动力,带来正向的信心与能量。我想,我应该更自如一些,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但可以主动选择不去放任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让这种压力成为压在我心上的石头。
结婚,确实是一件大事,选择了对方以后就是把自己和对方完完全全地“绑定”在一起了,无论是经济上、精神上还是家庭层面都是如此。
这些天,男朋友每天上班、下班,晚上温习功课,偶尔还会有工作电话打进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很踏实、肯干,对我也很好。他从不催我找工作,也支持我的很多决定,包括我想要在8月底前参加一次非虚拟写作大赛、为此创造一篇5万字以上的中篇小说的决定。他对我很有信心,并不担心我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从不给我压力。
实际上,我的压力源自于对自己的不够认可,来源于不确定能否在职场上找到一个热爱的方向的不确定感,来源于从8月起的资金链断裂,来源于“想得太多”和“做得太少”。
“所以,要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觉悟呀。”我对自己说。值得高兴的是,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
我会给自己一个为期一个月的期限,在这段时间里为每日写作更新和非虚拟写作大赛做准备。好友还很期待我某一天能实现“一天写一万字”的小目标呢。
8月1日起,我会投身于找工作的三步骤,第一步,剖析自己,找寻自己擅长、能做、愿意终身成长的职业方向;第二步,结合地域优势,筛选行业内的优质公司,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问题,同时以成长潜力与薪资待遇作为重点衡量目标;第三步,做简历,投公司,等待面试。
写完这些以后,我感觉到手头上有很多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安排下去(给我自己),不知不觉中对接下来半个月到1个月的生活更加期待了呢。至于压力、焦虑、不安的情绪,你来就来吧,我才不怕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