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位耶稣基督教信徒,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每逢新春佳节我回老家与母亲团聚时,母亲惊喜得打开房门后,总会先拢拢眼帘前垂下的花白头发,而后再拉住我的双手, 仔细地从头到脚的端量一番,接着会随口道出一句别人听起来不相干的话,“感谢耶稣”。每次听完我也会笑呵呵地回应她一句,“妈,我这不是挺好的嘛!”此刻的母亲准会咪着眼晴开心的哈哈大笑起来。
而后,又会亲切地拉着我进屋坐下,问寒问暖、热热乎乎地唠上一会儿。母亲每次要问的话可多了,有时没等我接茬回答,她又问起了新的问题,好像听不听我的回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把积攒了一年的心里话,一下子全部倒出来方才罢休。
时间染白了母亲的发髻,岁月的纹波早已爬上了她的脸颊,就连过去她引以为豪的双眼皮,此时也明显的多了些低垂,唯一让我感到没有改变的是,母亲柔和的眼神,它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从中我看到了发自内心地喜悦与欣慰。
望着日渐衰老的母亲,我的心里顿时滋生出一种说不出来的酸痛,那是一个游子对家的依恋、对孝道的愧疚。聆听着母亲地絮叨,总得花上一些时间,但我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我明白那些看似家常地唠叨中,浸透了她多少个夜深人静时的牵挂。
父亲离开我们好多年了,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些年来,母亲忍受了多少的委屈与苦难我不知道,但我非常清楚她只所以能坚强的走到现在,是与信耶稣结下的缘分不开的。平时不管遇到高兴或不高兴得事儿,她都会把心里的感受与耶稣分享。
分享过后,她那颗焦虑着的心就会得到平静,再次敞亮起来。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很会唱歌,年轻时曾经上台演出过, 面对着几千人的观众,没有丝毫地紧张,那次的完美经历,自然也成了她一生当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
回家探母的这些日子,我生活的很清闲,每天想睡就睡想起就起,母亲从来都没有责备过我什么。午后的阳光很温暖,洒满了整个阳台。那时我便会拉着母亲过来,坐在藤条椅上,边晒太阳边聊天。
聊她年轻时的故事,聊父亲健在时,带我们全家去海边赶海潮、挖嘎啦的故事,当然也落不下,我小时候做过许多调皮捣蛋的趣事。聊累了,我会帮她捶捶背、揉揉肩,而后请母亲唱歌给我听。
母亲会唱好多歌曲,但大部分都是耶稣的歌曲。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首“亚伯拉罕的故事”,娓娓动听的歌声里讲述了一个年近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追求信仰,依然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一路上忍饥挨饿,迎着风雨,顶着骄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听着、看着母亲歌唱时的神采,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心灵中的那个支柱。父亲走了,耶稣来了,母亲心中有了依靠,因此或许少了许多孤寂。
在我的印象里,每次离别时母亲都会攥紧我的手,送到离家很远的十字路口。然后,深情的对我说“儿啊,回去好好忙自己的事业去吧,不用惦记着娘,我有耶稣做伴”。
每当听完这句话时,我都会竭力地忍住眼眶里即将要掉下来的热泪,装出一副不经意得样子,勉强地向她挤出一个微笑,频频点头的同时向母亲挥手告别。 因为,那一刻我真的不敢回应母亲的话,怕自己声音里的伤感,会引来母亲的眼泪。
网友评论
看了你的母亲相信耶稣,想到我母亲想信佛祖,相信老天爷,才明白母亲心中的依托,可是,母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现在才明白,我真是个不孝的女儿,亏欠母亲太多太多,这是一辈子扎在我心底的一根钢针。少年懵懂,不知母恩,待到母亲离开,方知母爱再难寻,每每想起母亲,我都是深怀愧疚,它将缠绕我的一生,至死方休。
奉劝年轻人,及时行孝道,莫待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遗憾终生!
只是用文字抒发最真实的自己内心,别无所求!
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是靠时间来洗刷的,真正的文字,不会被长久埋没。
坚持写真实的东西,而不是去哗众取宠,迎合时人,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