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1),非兵(2)不利,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6)也。或(7)曰:“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10)失强援(11),不能独完(12),故曰“弊在赂秦”也。
(1)六国,指战国时代韩、魏、赵、齐、楚和燕六个诸侯国。破,破败。灭,灭亡。六国破灭,六国破败灭亡。这里指六国被秦消灭的历史事件。韩在秦王政十七年(230)被灭,赵在十九年(前228)被灭,魏在二十二年(前225)被灭,楚在二十四年(前223)被灭,燕在二十五年(前222)被灭,齐在二十六年(前221)被灭。
(2)兵器、武器。
(3)优胜。
(4)弊,过失、弊端。赂,贿赂,用财务来买通别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赂秦,这里指向秦国割地求和。全句指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5)力,国家具备的实力。亏,耗损、削弱。力亏,国力损耗。
(6)道理。
(7)代词,解作有人。
(8)丧,灭亡。互丧,相继灭亡。
(9)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0)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
(11)后援。
(12)保全。
六国破败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优胜,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因而令到自己的国力耗损,(这是六国)破败灭亡的道理啊。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我)说:“不贿赂秦的国家因为贿赂秦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肚里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秦以攻取(13)之外,小则获邑(14),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5)百倍;诸侯之所亡(16)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17),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爵先祖父(18),暴霜露,斩荆棘(19),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20),如弃草芥(2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2),奉之弥繁(23),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4)矣。至于颠覆(25),理固宜然(26)。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7)。”此言得之(28)。
(13)攻,攻占,这里指用兵攻占。攻取,攻占所得。
(14)城市。古代把小城、市镇成为“邑”,大城称为“都”。
(15)其,代词,解作它的,这里指秦国受六国贿赂得来的土地(前句的“所得”)。实,实际数目。
(16)诸侯,指六国。诸侯之所亡,六国诸侯因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
(17)最大的欲望。
(18)思,一指思念、想念,另一指作助词,无实意。厥,同“其”,代词,解作他们的。祖,祖宗。父,父辈。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历代祖先。全句指(六国)他们的历代祖先。
(19)暴(pù),暴露。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下。荆棘,山野丛生的代词灌木,引申作荒芜的地方。两句形容六国立国创始的艰难程度。
(20)举,全部。人,别人,这里指秦国。全句指全部给予别人(秦国)。
(21)小草,比喻轻微、没有价值的东西。
(22)满足。
(23)奉,给予。之,代词,解作他,这里指秦国。弥,越、更加。繁,多。全句指给予他(秦国)越多(土地)。
(24)分明,辨明。
(25)颠,坠落。颠覆,指灭亡。
(26)理,道理。宜,应当、应该。然,代词,解作这样。全句指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27)语出自《史记·魏世家》,是战国时纵横家苏代劝阻魏安厘王向秦国割地求和所说的话。事,侍奉、供奉。薪,柴枝。尽,终止、完结,这里指烧尽。全句指拿土地侍奉秦国,就好比抱着柴枝救火一样,柴枝没有烧尽,火不会熄灭。
(28)言,指苏代所说的话。得,本指得到,引申为正确。全句指这句话说出其中的道理。
秦国(除了)用兵攻占得土地外,(还有六国的割地贿赂)小的可以得到小城邑,大的可以得到大城都。秦国因六国贿赂而得到的土地跟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相比,受贿得到土地的实际数目要(比因战胜得到的土地)多出百倍;六国诸侯因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跟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因贿赂秦国失去土地的实际数目也要(比因战败失去的土地)多出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六国)他们的历代祖先,暴露在风霜雨露之下,披荆斩棘,才得到些许的土地。(六国历代祖先的)子孙却不怎么珍惜(土地),全部给予别人(秦国),好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看四周边境,可是秦国军队又来了。但是六国的土地有限,凶恶的秦国的贪欲没有满足,(诸侯国)给予他(秦国)越多(土地),(秦国)侵略他们(六国)就越急迫,所以不用开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分明了。终于导致(六国)灭亡,道理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苏代)说:“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比抱着柴枝救火一样,柴枝没有烧尽,火不会熄灭。”这句话说出其中的道理。
以“割地”的史实论证“弊在赂秦”之理。
齐人为尝(29)赂秦,终继五国迁灭(30),何哉?与嬴(31)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3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34)也。至丹以荆卿为计(35),始(36)速(37)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38);后秦击赵者再(39),李牧(40)连却(41)之;洎牧以谗诛(42),邯郸为郡(43),惜其用武而不终(44)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45)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6),战败而亡,诚(47)不得已。向使(48)三国(49)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50),良将犹在(51),则负之数(52),存亡之理,当(53)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4)。
(29)曾经。
(30)迁,放逐,这里指秦国把齐国君主放逐一事。迁灭,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消灭齐国后,把齐王建放逐到共城(今河南辉县)。
(31)与,亲附、结好。嬴(yíng),秦王的姓氏,借代秦国。
(32)长远的谋略。
(33)义,合宜的道德、原则,这里名词活用活用为动词,解作“以……为合宜的原则”。全句指以(坚守)不贿赂秦国为原则。
(34)兵,武力,引申作战争,这里指用兵抵抗秦国。用兵之效,使用武力抵抗秦国的效果。
(35)至,介词,指“到……时候”。丹,指太子丹(?~前226)。荆卿,即荆轲(?~前227),以读书击剑闻名。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计,计策,这里指刺杀秦王的计策。全句指燕太子丹用了(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的时候。秦王政二十年(前227),秦消灭了韩、赵,燕形势危急。燕太子丹派遣门客荆轲入秦,以献上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这个计划没有成功,结果荆轲被杀,燕最终被秦消灭。
(36)才。
(37)招致。
(38)语出自《战国策·燕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是纵横家苏秦游说燕文侯的话。尝,曾经。于,连词,解作与、和。全句指赵国曾经五次和秦国交战,两次战败和三次战胜。其实秦赵之间的战争远不止五次,这里是约略的说法,指出在较大的战役中,赵国胜多败少。
(39)两次,这里指多次。
(40)李牧(?~前229),又名繓,赵国名将,与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王翦(jiǎn)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经两次打败秦军。
(41)连,接连、连续。却,击退。连却,接连击退。
(42)洎,及至,等到。牧,即李牧。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解作“因为”。谗,谗言,陷害别人的坏话、毁谤的话。诛,把罪人杀死。全句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秦军被李牧接连打败后,秦国转而用黄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谋反。赵王听信谗言,杀了李牧。
(43)邯郸(hán dān),赵国的首都,位于今河北邯郸。郡,古代行政单位,是县以下的单位。全句指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意思是赵国被秦国消灭。
(44)终,至尾。不终,没有到尾,意思是未能坚持到底。
(45)革,出去。灭,消灭。殆,将近、差不多。尽,全部。革灭殆尽,差不多(把其他诸侯国)全部消灭。
(46)力,力量,这里指国力。孤,单独、孤立,这里指没有援助。智力孤危,智谋与国力孤立、艰危。
(47)确实。
(48)假使。
(49)指割地赂秦的韩、魏、楚三国。
(50)刺客,指荆轲。不行,不用。全句指不用荆轲行刺秦王。
(51)良将,指李牧。犹,还、仍。全句指李牧还在。
(52)气数、命运。
(53)同“倘”,假使、假若。
(54)估量、判断。量,liáng。
齐国不曾(以土地)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却不援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还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守)以不贿赂秦国为原则。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在后期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抵抗秦国的效果。到燕太子丹用了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的时候,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曾经五次和秦交战,两次战败和三战胜;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他们;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首都)邯郸就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秦国却未能坚持到底。况且燕国和赵国(当时)处于秦国差不多把(其他诸侯国)全部消灭的时候,可说(燕国和赵国)的智谋与国力孤立、艰危,最终被秦国打败而亡国,确实是无可奈何的。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自己的国土,齐国人,不亲附秦国,不用刺客荆轲行刺秦王,良将李牧还在,那么(六国)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使跟秦国相比,或许不容易估量。
以齐、燕、赵三国为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进一步证明“弊在赂秦”。
呜呼(5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56),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57)也。悲夫(5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59)之所劫(6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61)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5)助词,表示感叹、赞美的语气。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哎”。
(56)并力,合力。西向。面对西方。全句指合力面对西方,意思是合力向西对付秦国。
(57)咽,咽喉。下咽,吞进咽喉进食。全句指吃东西不能吞下,意思是吃不下东西,形容内心忧愁或烦恼。
(58)悲,哀伤。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59)威,威势。
(60)慑服、威胁。
(61)管理国家的人。
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间有谋略的大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思,礼待天下间才智出众的人才;合力向西方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也吃不下东西。真可悲啊!(六国)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强大威势所慑服,每天每月割削(土地),以致(逐渐)步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强大威势所慑服啊!
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历史教训作结论,呼吁“为国者”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夫(62)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63)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4),是又在六国下矣!
(62)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表示将发表议论,可不译出。
(63)如果。
(64)旧事、先例。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六国)的国势比秦国弱,但是还有可以不用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一个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跟从六国破败灭亡的旧事,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揭示主旨,借古讽今,劝请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