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渠道,资本,这是横亘在普通人面前难以逾越的三道门槛,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底层困境。
信息缺失导致判断失误;渠道狭窄导致生存艰难;资本缺失导致想法失灵。
任意一条都足以堵塞一个人的前进道路。
最先被打破的就是信息层面的垄断。1999年天涯论坛成立,2000年百度推出,随后微博,微信,知乎,今日头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数量都在爆炸,曾经横亘着的信息门槛逐渐被拉平。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相同的已知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判断,而不是从源头就被拉开差距。
随后在2003年,淘宝网于杭州创立,完全颠覆了原本的购物模式之余,也给普通人带来了产品端的渠道共享,开一家店的门槛被最大程度拉低,从而实现商业层面上的普惠。这两件事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自不必赘述。
而在中国,则体现为两个方面,线上支付平台和金融中介平台。
前者以支付宝为代表,解决信用记录;后者则以拍拍贷为代表,带来资本眷顾。
2004年底,支付宝产品上线,彼时马云曾说,“我希望支付宝能够让任何一个老太太的权利跟工商银行董事长权利是一样的。”他家隔壁的老太太因为忘缴电费,家里断电了,在黑暗中等待了一晚上,第二天还要去排队交费。那时他就在想,如果支付宝能让每个人都能在手机终端上轻松交电费,能让一位普通老太太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和银行行长是一样的,那就是支付宝最大的成功。
这可视为中国普惠金融的源头。
而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则是专业互金平台的出现。
2007年,拍拍贷成立,并且在12年里覆盖全国97%的城市和乡村,其用户80%都是20~40岁的中青年人群,70%来自小镇或农村。他们年轻、有理想、拼搏,但也底子薄、没资本,连个能借钱的朋友都没有。
而他们每次的借款大多也都只是几千、一万块的小额贷,用来资金周转,临时救急,创业启动,或者单纯只是实现一两个在心头盘桓了许久的愿望。
不同于传统金融锦上添花的思维,普惠金融是为原本没机会的人雪中送炭,帮忙找到愿意给你借钱的人,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更好的资源,从而拉低原本难以跨越的资本门槛。
对于普通人而言,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适合白手起家的时代。是历史上小人物能够获得最多尊重和帮助的年代。
当然,所有所谓的“拉平”,其实都只是相对的。
许兰月,一个标准的“小镇青年”,她来自云南一个小城市,通过考试来到上海,大学期间尝试创业,刚上大学没多久,就靠给新生卖鞋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万块,随后几年又和同学一起不断尝试各种创业,终于在毕业前攒到了40万,并且在大学毕业后创立了连锁轻食品牌“沙野轻食”,截至目前已经开了100家店。
她还很年轻,在一场“小镇·青年说”的演讲中分享自己成功的小小经验,台下坐着的都是和曾经的她一样普通但心怀希冀的年轻人。
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的年轻人将根本无法理解上一代人植根在骨子里的焦虑,也不会有上一代人出于焦虑而衍生出的愤怒。
他们能够比上一代人有更多一点的自由去比拼个人能力,比头脑,比勤奋,比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而不是困于信息空白、渠道狭窄、资本空缺。
我为此感到欣喜,也多少有点感慨和羡慕。
其实哪怕是今天,我们依旧能够在很多地方看到有人在抨击金融中介平台,就像当年抨击淘宝网、抨击拼多多一样,他们会抱怨网贷给年轻人带来了太多的诱惑,是堕落的开始,是“高利贷”。
这里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只能说,据我的观察而言,十多年前的淘宝,几年前的支付宝,今天的拍拍贷,本质上并无差别,都是为大众提供便利,降低成本,拉低门槛,让真正有需求的年轻人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是否能公允地看待这一事物的存在,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的有利点,这是区分弱者与强者思维上的关键节点。
平台提供给每一个人的是相同的服务,但有人会错过,会失败,也同样有人能够利用时代的机遇和便利成就自我。
我见过的所有成功人士,无一例外都有着强烈的内省力,而非埋怨和推锅。因为他们很清楚,后者其实本质上就是幼稚的逃避罢了。
我曾经一度执着于一个思维上的定式错误,就是以自己渴望的成功来同等定义别人的成功。
在我的观念里,年轻的生命应该拿去奋斗、拼搏,建功立业,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现实告诉我并非如此。
勤劳,勇敢,不屈,认输但不认命。
真正比拼能力的一天已经来了。
信息,渠道,资本,这些曾经阻拦在普通人面前的三道门槛也正在逐渐被弱化。而且我丝毫不怀疑,不论是大众媒体还是普惠金融,都将在未来迎接更加健全强大的迭代,因为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是不可抗拒的趋势。
不论是小镇青年还是一线土著,是贫穷还是富有,我相信这个时代的机遇,不会辜负每一个愿意相信它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