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是贯彻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即可以使个体获取足以匹配环境的生存能力,从而突破自我设限;也可以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不断发展,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拥有着强大的学力水平,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协调自我、改变自我、悦纳自我、实现自我的先决条件;反之,对于一个学力水平欠缺的人而言,其发展过程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瓶颈就会相较更多。
如何学习,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一名教育参与者,在谈及学习与能力关系的时候,都会以自己的理解尽力阐述那些自己感知到的事情。这些看法,对于教育,也就是对于通俗意义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而言,我们所做工作的中心内容,始终都伴随着个体学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管是关于智育方面,还是德育方面,或者是体育方面,个体的学力始终都是满足个体在各个不同阶段之中所需求发展的最基础刚需。在课程建构之中提及的核心素养,也正是从不同的领域看待学力特质的不同角度,但其总和都是在关注学力的本身。
面对学力所引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过多关注了其工作的实际结果,比如学生荣获过什么奖项,考上了什么大学等等。而对个体发展中所获得的价值表现,比如自我认识的到位与否、自我怀疑的程度、自我承认的获得等方面,存在着关注缺失。
有趣的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谈及关于孩子学习表现的时候,总会被一些“不经意”的评价词汇冲击到有趣的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谈及关于孩子学习表现的时候,总会被一些“不经意”的评价词汇冲击到。这些“不经意”的词汇,在那些资历较深的的教师、班主任的口中屡见不鲜。一位有一定阅历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数据”形成相对应的评价用语,从而对学生的学力特征进行描绘。越是经验水平高的教师,其描述也更为“丰富”和“到位”。
但是,这些共性词汇是否真的可以用以描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甚至的不同的社会经历?出于实际环境的不同,很可能同一种特征,表现在两个履历不同的受教育者身上时,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关于学力本身的评价,应该在如今的环境下,被教育者们行使得更规范化一些,或者说至少是应该给予一些更严谨的关注。而那些针对学力评价的客观陈述,也理应是包括家长、社会、学校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者们需要明确的常识化问题。
教育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不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都是如此。所以面对学生学力的发展,在教育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不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都是如此。所以面对学生学力的发展,在直接的教育操作之外,关于个体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也同样应该被给予关注。“赏”和“罚”哪一种会在某些情境中更为有效,“输入刺激”和“输出刺激”哪一种对学力的提升影响更为显著,“投资”与“撤资”都应该发生在什么情况之下。这些问题,也都是个体发展过程之中,所有的教育者们在操作时应该能直接考虑到的问题。
比如面对一个孩子的拖延问题的时候,是否家长和教师平日的操作手段起到了实际的作用?有时不恰当的输出强化行为(对结果的奖励行为)会打消学生对于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助长了拖延行为;而有时合理的输出强化行为又如“顺水推舟”一般,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扭转拖延行为提供了良性支持。此外,在很多社会现象里观察到的,直接的金钱奖励是否有效,怎样使用这类直接的奖励行为,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得到强化。这些具体的操作之中是否也存在“边际效应”或者“沉没成本”的问题,也都是实际教育过程之中应该被经常考虑到的常识化问题。
实际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学力发展问题,又同时与他们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在客观操作,经济判断的基础背实际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学力发展问题,又同时与他们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在客观操作,经济判断的基础背后,又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明确的心理学解释的。
在面对一个学生的数据表现时,不但需要教育者能客观评价数据意义和价值,同样也需要我们能够注意到学力数据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联系。比如评价成绩推进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习情绪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那些会直接导致学力下降的心理冲击,比如恋爱失败、家庭冲突、同伴争执、环境不通等等。可能许多问题在某些人的某些阶段并未发生,但是并不代表这些问题在将来不会发生。(比如学龄阶段缺乏恋爱协调能力的个体,在将来遇到学力发展与情感冲突的时候没有良好的适应性)
所有的客观心理发展规律,与实际情境中我们所看的的情绪起伏背后的心理冲突,有哪些是会直接对学力发展产生影响的,这些足以对学力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问题,也属于在平日的教育生活之中,因该被我们充分关注的常识化问题。
总体来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常识性的教育原理总体来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常识性的教育原理,这些原理并非自书本,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到的深层认识。不过这些认识虽然在每个教育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但并不具备良好的泛用性。回归至学力发展的这个重点问题上,究竟有哪些问题是可以让所有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又有哪些原理是可以让所有教育者参与思考的?本文站在这样的角度之下,力图最大化的反映那些所有教育参与者们可以共同关注的通识性问题,也即是“有关于学习的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