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农桑旧事:附四,老风俗(上)

农桑旧事:附四,老风俗(上)

作者: 唐都浪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4-29 00:09 被阅读0次

    一、四时八节风俗概要

    关中沣河流域的乡民,近年逐渐取消许多古会。总听现在的人说,过会过节礼来礼往没多大意思。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仅从礼品角度看待,未免庸俗。

    自来民间流传的时节古会,都是远古时代祭祀仪式的积淀。而远古人类的祭祀文化,都与农桑和生存有关。

    远古蒙昧时期的农耕文明,科技空白。古人认为:收成的好坏,取决于天神的意志。如果狩猎无望,就指望粮食渡命。而关系种植和收成的农桑活动,均与时令节气有关。

    古代过会

    因此,相应诞生与农桑活动密切相关的祭祀和祈祷仪式;多于时令节气之日举行。久而久之,即演化为过节过会的各种风俗。杜甫有诗句:

    四时八节还拘礼,

    女拜弟妻男拜弟。

    四时八节,原意泛指二十四节气;民间口语泛指全年的各个节日和各种集会。世界各国各民族,就数中国华夏民族的节日和集会最多。节日集会的发源和兴起,是远古祭祀仪式的积淀与流变。

    祭祀,是蒙昧时期的人类,向苍天和神灵进行勾通的方式之一,也是古老文明最为重要的体现形式;从而演变为各种节日和集会。

    同时,民间也会产生有关节日集会的许多传说,下面就从正月说起。

    二、春节与元宵

    过年的八卦,起源于两个神兽大战:夕是凶兽,常于腊月间祸害人类;而年是吉兽,奉天帝之命,终于在腊月三十的那天傍晚,把凶夕除掉。故曰:年除夕。

    当晚人民群众鸣竹庆贺,张灯结彩;敬神祭祖,彻夜难眠;故有守年夜及春晚模型。翌日敲锣打鼓,奔走相告;故有春节。

    接着不停走亲访友,传递喜讯。一打听才知道:吉年原是奉天帝之命,除掉凶夕。故兴致不减,继续打灯笼、放烟花、起社火;吹吹打打,络绎不绝。闹了半个月,吃碗元宵才算消停。故有正月十五闹元宵。

    过年

    古来传说,多是人为精致的扯淡。而从祭祀和时令的角度解说方可通顺。正月是阴历的元月,元是初始之意。元月即是全年的第一个月,时令多在立春前后。

    但远古中国历法,是以太阴运行规则为主要条件推算,而以太阳运行规则为辅;故称阴历。加之度量器材粗糙,难免不甚精确;故又以闰月弥补差失。

    所以,正月初一过年,又并不全在立春之际;某年竟相差很多时日。但古人认为:历法与时令之间的差失,可能是天神故意所为,其中应该暗示什么信息。

    而现代天文学证明:什么信息也没有暗示,而是古代历法演算的时令差异为农业生产带来损失。蒙昧的古人,又不大明白,总以为是苍天对人类的惩罚。所以,有了祈祷和祭祀。

    社火闹元宵

    最初,立春之后的第一月,即正月初一,就开始举行祭祀和祈祷仪式,盼望今年能有好的收成。久而久之,即演变为春节盛典;各个时代又赋予各种牛人的传说。

    同理:正月十五,是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自然少不了祭祀和祈祷。故有元宵节。元为初始,宵为夜晚。

    远古人类,很看重黑夜中月亮的功用,认为月亮是上天神灵赐予人间的光明。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祭祀和祈祷,也称上元节;祭祷内容:祭天官。除了上元之外,还有中元和下元。

    下面,以上述古代蒙昧文明祭祀和祈祷的思路,详细解说全年各个节日。其中牵扯的日子,都是中国阴历之说。

    三、春节与春天的聚会风俗

    春节和元宵节,各地风俗基本相当。过年间正月初五之前,下司衙门拜上司衙门:女儿拜娘家,女婿拜丈人家,外甥拜舅家。

    正月初五过后,逐渐反过来,关中人称:回拜;舅家回拜外甥,丈人家回拜女婿,娘家回拜女儿。回拜之礼,上司衙门向下司衙门送灯笼,关中人称:拧灯或送灯。

    回拜附带的送灯,意思大约是:我向你指条光明的道路。最初起源,应该是指上苍向人类虔诚祭祀祈祷的回报。

    当初的祭祀祈祷,无论究竟有没有具体回报,古天文学家和参与祭祀的巫师和顶神,可能都是这么说的。故为回拜风俗。

    土法米花机

    此外还有:侄女侄子向姑母拜年,初五过后,姑母家回拜侄子侄女。但此款礼节,仅限于长辈亡故的家庭。侄女和姑母,原本是同一个娘家,就是当下的侄子家;家中长辈亡故后,姑母自然是他们的长辈。

    正月过后,又是二月二的聚会。古集会,都跟着节气和时令走;二月二的会,在雨水和惊蛰交替期间。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起源于春耕时节,古人向上苍的祭祀活动和祈祷仪式。祈祷内容:祭拜土地神和雨神;雨神就是龙王爷。

    二月二,关中沣河流域的风俗是:舅家向外甥送烙饼、送炒豆。早先,都是外婆为外孙用小锅烙馍、炒箕子豆。烙馍,烙成各种花形,主要是各种动物图案。

    二月二前后的惊蛰,去年各种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出动。而以烙馍的动物图案来看,二月二风俗的确与惊蛰有关。

    三月三起集

    等到后来,街头有了土法膨化的打米花机,舅家外婆就不必那么麻烦。直接用苞谷、大米或糯米打米花;或用黄豆打豆花。

    送吃货的意思,是在提醒外甥:已到春耕春播的时候,惊蛰送吃的给你,吃饱后准备干活。

    二月二过后,接着是三月三的集会和清明节。这两个节日,是纯粹的人类现实行为,起初应该与祭祀上苍无甚关联。

    三月三起集结社,是群众性的商业集会活动,主要进行农具、种子、春季衣料的买卖和交换。

    清明寒食节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是中国人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仪式。寒食之意,是禁火忌烧。相关的许多传说,都是口水;不值一驳。

    古来的柴火,其实也是农桑大事。要把生米做成熟饭,必须砍柴烧锅。

    清明节之所以禁火忌烧,就是在提醒人类:今春新生的草木才长起来,不要乱砍乱伐乱放火;起码要有计划地砍伐。否则,到了今年冬天,就没柴烧、没饭吃。

    四、三月二十八风俗考辨

    三月之末,还有三月二十八会。三月二十八,关中民间流行的风俗是:已婚妇女看娘家。如果是新婚女子,在三月二十八这天看娘家,女婿还要在第二天,到丈人家去接回娘子。顺便带着礼物拜望岳丈岳母。

    这个节日,与时令无关。据说,是因山东泰山一带流行的东岳庙会而起。道家传说: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帝君的诞辰,中国许多地方,均有比较隆重的庆典活动。

    届时,道家的男女弟子,纷纷拈香度粮,竞相祭祷布施。一旦起会,各种商家趁机贩售,热闹非凡。女儿借此拜望娘家父母,当在情理。

    春闲时节,父母下留女儿顺便一起赶庙会。而新婚女婿思念娘子、情义难禁,不得不借拜望岳父岳母之名,又把亲爱的娘子接回。

    东岳庙会

    久而久之,三月二十八的泰山庙会,便成风俗礼节。思其前因后果,真是泰山之力。泰山为五岳之长,也称东岳;因此,就把妻父称作岳父或岳丈,妻母称作岳母。

    据史家八卦说:岳父、岳母的民间称谓,起源于北宋的仁宗泰山封禅之际。而晚唐才子段成式记述的此类说法,却更有趣味。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讲:唐玄宗于开元四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大使;张说的女婿郑镒同行。按大唐老例:丞相以下,随皇帝参加封禅的官吏,均晋升一级。

    东岳泰山

    郑镒原是九品小官,而张说利用职权,为女婿连升四级。设宴庆贺之时,唐玄宗见郑镒身着五品官服,便询问原因。郑镒未敢实说。

    正当此时,某臣为化解尴尬局面,笑而讽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泰山之力,是一语双关。玄宗心照不宣,一笑置之。

    因泰山封禅十分高兴,此事不了了之。可见:把老丈人称为老泰山,并非在北宋仁宗时期,至迟应在盛唐或初唐。

    但无论是以东岳帝君诞辰形成的庙会,还是唐玄宗、宋仁宗泰山封禅形成的礼节风俗;由此演化民间对老丈人的泰山之称,的确又与多种利益和欲望相关。

    踏青赏春

    流传至今日,关中沣河流域一带,三月二十八这天,演变为结婚女子看娘家。当日,丈母娘一般要蒸麦面皮子,招待女儿和女婿。

    除上述节日、古会之外,自古中国民间还有春天踏青、爬山、赏春的旅游活动。古人十分珍惜耕地,一般都把庙观建在山上。所以,爬山其实又是善男信女赶庙会。

    赏春之际,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示情恋爱。故又逐渐兴起荡秋千、探春、吟诗会酒等文雅活动的风俗。古诗中,有许多逢节遇会之时踏青、效游的记载: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郊游荡秋千

    如此潇洒风流的踏青赏春活动,应该是王孙公子和文人骚客的特例。农桑人家的孩子,恐怕少有如此雅兴。

    春天,正是耕种季节。关中沣河流域的乡人,都知道有如下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谷雨之前,下秧务莲。意思很明显:农桑之事,必须跟着节气走。未完待续。

    唐都浪子《草村农桑纪事》之:老风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桑旧事:附四,老风俗(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hx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