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生活的提高和交通的便利,老辈子过年需要的干粮已不再引起重视,大家对食物的需要也不再持有危机感。
干粮,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地,包子,馒头,窝窝头,菜团子等等凡是可以拿捏成形蒸制烙制的都叫干粮,也被用作主食。
或从古以来的熟练技艺,或华东大地的小麦品质优良,当地人所蒸出的干粮软糯适中,美味可口。甚至让人们把干粮当成了商品来出售,赚取收入盖起了小洋楼。
以前穷苦年代,我们当地的干粮也仅是起饱腹作用,只用来维持生命的营养摄入,少有美味可言。现下却不同,大家逐渐地开始追求口味和营养。
据有关营养学资料报道,关于米面等含淀粉较高的食品不利于减肥和保健,在少油少盐少糖的条件下,提倡适度摄入面食和淀粉类。因此现在的人们,为健康着想,会偏重于粗粮蔬菜和膳食纤维。
老年间却不同,人们在挨饿中长大,总会执着于高热量的餐饮。过年,会拿出自家感觉最稀罕的白面细粮和大鱼大肉招待来客,认为这是最上乘的食品。
因此幼时的记忆中,人们为了来客的餐饭,也为犒劳辛苦了一年的家人,腊月二十几就着手把积攒了很久的细面拿出来蒸干粮了,蒸好后放在一个干净的大瓮里,盖好盖子,放到寒冷的偏房里,过年期间就熥来吃,仿佛用这种手工食品待客和享用,才算诚心诚意。
因为天气冷,用老糟发面会比较慢,便在蒸干粮的头一天就和上面头,放在温热的炕头,盖上棉被,等待发酵。
第二天,大面发好了。年轻人有了用武之地,接面,揣碱,揉,搓,分面,成型……
过年期间由于讲究多多,以老年人的说法,不宜蒸奇形怪状的东西。
前邻后舍有出色的老年人,蒸的干粮堪称一绝。她们常会颠着小脚被别人扶到炕上,在面板边盘腿坐定,一脸认真地指挥和监督正在干活的年轻人。告诉他们干粮大小要适度,太大了不美观也难熟,太小了又显得小气。
制作糖角花卷儿就必须由她们亲手操作了,不光捏出喜庆的造型,又一边认真地用那皱巴巴的手指捋出精细的花边儿,嘴里无意识地絮叨描绘着她们小时候她们的母亲甚至祖母传授她们技艺的场景,有些郑重,又有些骄傲,仿佛这个家常的技能是别人闻所未闻又是由她的家族源远流长所传承下来的。
包包子用的剂子需要小一点,也必须经她们的手完成,有序摆放,每个包子真的像一个个展示于陈列架上的工艺品。
剩下的馒头剂子要稍微大一点,有些随意。
一锅又一锅,常常会连接蒸上三五锅。不管是炕上揉面的年轻人,还是灶台上烧火的长辈,都会在这大冷天里面颊上渗出汗珠。
一直到傍黑天,干粮晾透,储藏好,收拾板正,也才算大功告成,等待亲朋好友的品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