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前文)
六、隐谓:般若汤。
僧谓酒为般若汤。 ——苏轼《东坡志林道释》
般若,佛教语,意为“智慧”。般若汤却不是智慧汤,而是僧人称呼酒的隐语。少林寺的和尚犯了酒瘾,想要逃过戒律偷着喝酒,又想瞒天过海,在佛祖面前求得心安理得,就取了“般若汤”这个名字。僧人们为酒也真是蛮拼的。
七、指代:黄封
为我取黄封,新拆官泥赤。 ——苏轼《歧亭》
宋代的官方酿酒用黄纸封口,所以用“黄封”指代酒。
八、贬义:如茅柴、平原督邮等。
茅柴:
酒之劣者,谓之茅柴酒。 ——赵翼《陔馀从考·茅柴酒》
恶酒曰茅柴。 ——冯时化《酒史·品酒》
即使在农村用来做饭的柴烧中,茅柴也是最不得劲的一种,用它来做酒名,可见这酒也是有够差。今天的国酒茅台应该不会待见这“茅柴”吧——一字之差,云泥之别。
平原督邮:劣酒的代称(见下文)。
九、以圣、贤命名:圣人、贤人。
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以清酒为圣人。 —— 《太平御览》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曹操主政时,为节约粮食发布禁酒令。有人偷着喝酒,言语间不敢直接呼“酒”。于是称滤过的清酒为“圣人”,没有过滤的浊酒为“贤人”。
在高压下,为了喝酒,酒虫们得耗掉多少脑细胞才能一饱口福呀!当时有一个叫徐邈的,酒瘾大发,顶风而上,偷偷海喝狂饮,酩酊大醉。校事赵达来问他公事,他醉醺醺地说:“中圣人。……”这是醉酒的隐语。
俗话说:酒醉心明白,看来此话不假。
十、以官衔命名: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记载:魏晋时,大将军桓温手下有个主簿,擅长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青州有个齐县,而好酒的酒气可以直到达脐部,“齐”和“脐”同音。把劣酒称为平原都邮:平原有个鬲县,而劣酒的酒气只能到达膈部,“鬲”与“膈”同音。
“从事”和“都邮”都是官衔。以官衔来为酒命名,古人这想象力,真是脑洞大开啊!
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苏轼《真一酒》
大文豪兼大吃货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曾精心酿制“真一酒”,并写下《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诗》,吹嘘自己酿制的美酒堪比“青州从事”,岂止是不够谦虚,简直称得上是大言不惭啊哈哈。
十一、以酿制时间命名:冻醪。
冻醪,冷冻的醪糟?错远啦,望文生义也会谬以千里的哦。冻,冬天;冻醪,冬天酿的酒。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豳风·七月》
十月收获了稻谷,赶快酿制春天喝的酒,以祈求长寿。古人认为,酒而为药,有助于长寿。
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 ——宋·朱翼中《酒经》
冬天以瓮酿酒,气温低,时间短,酿出来的酒味寡淡,聊胜于无。看来这冻醪跟“青州从事”差的不是一般二般。
十二、比喻:狂药。
看到这里,酒虫们会心地笑了:狂药?名副其实,名至实归有木有!三杯两盏囫囵吞下去,酒酣耳热,颊生桃花,胆豪气粗。
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校尉孙季舒跟红顶富豪石崇喝酒。美酒佳肴,丝竹歌舞。不一会儿,这哥们儿就喝高了,居然对石崇出言不逊,倨傲无礼。
石富豪勃然大怒,扬言要上表朝廷摘掉“孙大胆”的乌纱。中朝名士裴楷听说后,劝石崇说:“你拿狂药请人狂喝,反过来责怪别人失礼,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近情理呢?”石富豪才勉强咽下这口气。
果然,“狅药”下肚,狂性飙升:平时不敢说的、不能说的,今儿哥就说了;平时不敢做的、不能做的,今儿哥就做了!咋地?爱谁谁!
酒令人狂,可以让人狂到什么地步?看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答案就一目了然了——我欲飞天,与日月试比肩!
酒的别称,除了以上十二大类二十六种之外,其他还有缥酒、昔酒、醍醐、壶觞、家酿、金波、酒兵……不一而足。而华夏酒文化的绚丽多彩、浩瀚无垠,也由此可见一斑,够我们喝上一壶,哦不,喝上一辈子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