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满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平静的一丝怜漪都荡不起,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当下,想要所有东西都与之匹配。
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说:朋友送给他了一件质地精良,做工绝对考究的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房间中自耀,忽然他觉得家里的东西都是那么不堪入目,破破烂烂。于是,为了与之相匹配,他把破的旧的东西都换了,这下房间里的东西看起来和睡袍的品质相匹配了。
可毕竟哲学家的脑袋是与众不同的,善于思考的,他觉得这种现象值得探讨,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与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斯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门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商代就描述过,商纣王从贪求一双象牙筷子到沉迷于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最后误国丧身。
现在我也运用哲人的思维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狄德罗现象要用在消费上呢,可不可以用在交友和识人上呢?
结交了一位优秀的朋友,于是便努力的学习,为的是与之相配。
看了一本好书淬取到了精华,从而在行动上与之同步。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思考都来自于巨人的思考之下,我们是站在他们肩膀上的,但,首先要能爬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