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姑苏城,缂画一场团圆的梦。

作者: 大家的大家 | 来源:发表于2015-11-05 05:01 被阅读3376次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跟着大家,看看姑苏老城的美少年,如何缂画一场团圆的梦。

    本文为大家的大家的专访内容

    撰文:Yiyan

    摄影:徐明,部分图片参考受访者微博


    ▌本期大家

    李晶,85后,苏州人。嗜京昆,爱收藏,迷信手工艺,以老银、点翠、老绣、老扇子及其他杂件为主。目前在苏州老城区有自己的团扇工作室。

    ▌1.引子: 一把团扇

    文绿色缂丝扇面团扇

    这是一把文绿色扇面的缂丝团扇,看来看去,竟觉十分好看。

    文绿色的丝线里捻了金线,隐隐透着微光,像轻敷了妆面,又与下方的湖蓝色穗子所映衬。并且觉着这种映衬,是在变化中的,由文绿次第到湖蓝,就如罗汉竹的扇柄,竹节自上而下,也不是均匀的,带着自然的过渡,与宋锦半包边再露出来的罗汉竹框,也有了相应的对照。圆形的扇面,和着扇坠上团子一样的淡米色中国结,并且,在这素雅之中,还有两抹清丽的红来点睛。一处应和另一处,像读一首精心铺陈的诗,或看一位得体的佳人。

    或秀雅或文气或古朴或明艳,或乖张,在李晶的工作室里,有着很多这样的团扇和配件。世人谈到团扇,概念还相当薄弱,不是认为以画饰面,就会想到拙政园门前五块十块的一把,稍微听说过一点的,也有缂丝扇面,配湘妃竹扇架以彰显名贵的刻板印象。对此,李晶是很“贪”的,他说,“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团扇也应该是很丰富的。它不应该以这么简单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尽最大的可能,恢复它的全貌。”

    ▌2. 缂丝团扇,传统向前看

    李晶的工作室里,还保留着一台缂丝织机,对着窗外姑苏城的青墙白瓦,从正午到日落,还在默默劳作。它不能重现上世纪80年代缂丝市场的一度繁荣,尽管这繁荣,大部分也不过是应承日本和服及僧侣服的外供需求。如今,它只能带着这已经没落的传统,顺其自然地继续前行。

    李晶工作室的织匠与缂丝织机

    缂丝,是指以生丝作经线(竖线),彩色的熟丝作纬线(横线)织就的丝织品。和一般的织锦相异,缂丝并非通经通纬,而是通经断纬。这是行话,通俗点讲,缂丝的纬线并非一贯到底,而是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者色彩的变化,在一个个限定的局部中往复穿行。可以看到,这种自商代就已经存在的古老技法,之所以被誉为"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并不是因为它的用料蚕丝,而是缂丝制作起来耗时费力,同时对织匠的手艺,又有着极高的要求。

    即使是前期把经线穿过竹筘以固定在机板上,也需要两个熟练的织匠忙碌一天。以几乎恒常的姿态,在同样的织机上,对相同的动作重复一千次、甚至是一万次,显然与现代生活有所违背。面对濒临灭绝的技艺,尽管技术学院开放了学费全免的激励政策,缂丝的学徒仍寥寥无几,中途忍不住这机械似的寂寞而萌生退意的,亦不在话下。

    当然,对李晶而言,大环境固然令人惋惜,传统还需向前。李晶的这一种“向前而行”,一来,在摹缂古画时,不能单纯地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有所调和。绘画由心及笔,随心所欲,然而,由宋画为蓝本、改制成的缂丝扇面,却无法百分之百再现其精妙:一些被虫啮咬过的痕迹,一片隐微的斑驳,一根细小的荆棘,这些为绘画平添意趣的细节,转移到织机上,便就有所烦难。

    当然,缂丝也有缂丝美的特性,因其独特的通经断纬的工艺,根据织线颜色的变化,织匠便能在缂面上制造类似国画的渲染效果,并且,因为图案和衬底之间的这许多缝隙,当光穿过丝织物时,便有了梦幻般的雕刻质感。

    李晶工作室制作的团扇(一组) 李晶工作室制作的团扇(另一组)

    二来,传统美意识不仅仅要沿承,也须被现代审美所接纳改良。因此,在摹缂宋画时如何取舍与平衡,并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便是相当于在一个团队中兼任了首席执行官、艺术总监、设计总监、市场总监等数职的李晶需要“向前看”,并着手考虑的事。

    《秋兰绽蕊图》原画

    宋画《秋兰绽蕊图》,深绿色的兰叶修长劲挺,天青色的花朵清冷幽逸,李晶在为缂丝扇面勾稿时,意识到那些叶子为虫所咬蛀的锯齿状痕迹,无法完全利用缂丝织机而达成。坑洼的叶面须调整得更圆润,或使坑洼之处再明显一分,才方可用织机解决。另一方面,古画虽有淡泊古朴之味,但于现代人而言,毕竟太冷清,也无法与现代服装,或改良过的中式传统服所调和。为此,李晶尝试把花朵调为粉色、紫色,叶子也稍偏蓝一些,或者在边上再安排一朵鲜活肆意的花骨朵,清新明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口味。

    这样的改动,并不是每次都以没有瑕疵而售罄告终,关键一点,李晶很难过得了自己那一关。所幸,他也诚实,这一类不能为自己“洗眼”的团扇,他也会写明“用了深一色的底线”、“配色不十分满意”之由,再做降价处理。

    李晶的团扇之一 团扇之二:仿清代宫廷缂丝团扇,扇面顶部扣头纯金手工錾刻;苏绣扇档;清代珍菠萝漆扇柄;真丝回龙须流苏扇坠,配老银香炉双面挂,为李晶工作室制作的最精美团扇之一

    ▌3. 为团扇作造型

    李晶的工作室里,一把团扇的诞生,通常需要8-10个师傅来共同完成。李晶除了作为其中一个手艺人,也担任总策划,相当于艺术总监的角色。

    团扇的制作,无非是扇面、扇框、扇坠三块。扇面上,李晶除了偏好缂丝,也多作绫罗绸缎,宋锦,漳绒等丝织品。扇框与扇架,竹木牙角,种类繁多,单竹一类,便有罗汉竹、湘妃竹、紫竹玉竹、梅鹿竹、凤眼竹等等可以选择。取材完毕以后,也需要排料,决定花色多的部分,是放正还是反,是上还是下。工艺上,但凡传统家具上用到的,藤编,大漆,撒金漆,螺钿,剔红,雕刻等等,也均能在团扇上一一应用。扇坠,李晶多以中国结加回龙须作尾的流苏为标配,但有时也缀以琉璃,多宝串,收来的老银、老玉挂件等,除了这主要的三块,再旁生扇挡,扇顶扣头部分这样的枝节,一把小小的团扇执于手中,制作起来,同样千变万化。

    李晶收藏的各类清代及民国时期象牙扇柄 李晶工作室的各类织料,作扇面或包边用 烧蓝蝴蝶扇坠 扇框、扇柄、扇坠合体 团扇最后的合体

    如此错综复杂,是否有一定的标准与规律可循?答案是有的。不过不象讹传的“缂丝团扇,缂丝扇面占了80%”那样笼统或简单。比如扇面的图案,本身就素雅的话,便宜配花木,或是带花色的湘妃竹来凸显它的纹样。比如扇面已经很复杂了,是与这种复杂所协调还是略有冲突以显层次,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种设计与搭配,很考验作为总决策者李晶的眼力与审美。这一种审美,不是专执于团扇工艺所能一蹴而就的,它既有先天既成的部分,也是后天综合性浸淫传统文化的成果。李晶擅京昆,不仅能唱,还长袖歌舞,闲来时,他也会作词助兴,去苏州的园林,或山西的古寺,他虽不是专业摄影师,但看他拍的照片,是沉静的,和缓的,是日照下定格的一段老时光,但在这停滞之间,又有着新的光晕,有着流动与变化的感觉,是所谓静水流深,它不是细碎的尘埃,是洁净的,甚至带一点明丽的历史光斑。看得出来,他对这种美,是倾注了感情,也是抱有欲望的,期望以自己的方式把它凝固,或者再创造出来的。

    李晶的摄影

    并且,他对于这种美的再创造,是企图融解距离了的。推及到团扇,一些简单文气的式样,他希望除了具有观赏与收藏性以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所用。再者,他也希望这种美不是隔离的,或者带着即将消失与边缘化的恐慌的。简而言之,它既不是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也是一种被认知以后、能够消费的日常用品。

    李晶说,“我所理解的‘把工艺流传下来’,是指工艺需要符合市场机制,但也不是完全迎合市场——找到一个折衷的点,把它保留下来,师傅能够活下来,我能够活下来,与此同时,大家也能喜欢这东西,这就是最落入生活实质的了。当然,在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以后,也可以引领他们。”

    苏州缂丝织造,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参观有的非遗工作坊时,会感到悲凉,是因为不知去处才被冠以非遗来亟待保护,但拜访李晶的工作室时,是和煦又充满朝气的,这位年轻的85后,甚至还没有开始考虑“传承”的问题,因为他正野心勃勃地织造一个全景,这全景不仅仅是呈现团扇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也是参与团扇创作的每一环节,它起初到他的家里横躺着几十根未开的湘妃竹料,又以讲座时侃侃而谈,被众多年长女性拥簇而作终。

    ▌4. 包边,工艺制作的一个狭小切面

    我们来的时候,团扇的扇框已经制作好了,竹框搭配红酸枝扇柄,正等待李晶为它“敷”一层缂丝扇面。

    裱面

    敷面用的浆糊,和儿时祖父母裱春联时熬制的一样,也得自己捣,用温水倒在白面上,在水分渐渐蒸发、泡泡咕嘟咕嘟冒上来时,为防止面疙瘩的产生,得用筷子或柄勺不断搅合方才成型。浆糊本来是可以吃的,只是夏天容易腐烂,李晶作团扇用时,还得放些防腐剂。

    之所以用浆糊而不是传统胶或者化工胶,是因为胶虽然黏力牢固,浆糊却含充足的水份;之所以不直接选用市场上就有的糊精,是因为糊精稀薄,浆糊厚润,有调节的余地。

    裱好缂丝扇面,薄丝摩挲在竹框表面上,还有黏着的痕迹,不甚美观,得为它再包一层宋锦的织边来装裱漂亮。扇框的内外径不一,织锦在翻边时,根据材质的不同,也有一定的伸缩比率,这就更需用到浆糊厚润的特性,否则从里往外翻时,是会翻不过来的。

    李晶确是从里往外翻的,据他介绍,相较于从外往里翻,既平整牢固,也不易起皱。再者,遇到伸缩率小的,也不会起毛脱线。当然,从外到里也好,由里到外也罢,说的都是全包边的,也有半包边,也就是内外径贴上竹条的。有的人偏好厚笃,或是要控制成本,便选择半包边的,相比之下,全包边虽然古朴清巧,但也有织料不能胜任的,比如机织的万字锦料,轻薄便难以翻折,用手织宋锦来改进,倒可以施行,可这一来二去,造价却又水涨船高不少。

    包边 团扇成品

    团扇制作而言,包边与浆糊的切入面很小,但足以想像每道工序中所暗含的细琐与门道。仅仅一条在外人眼中不足以为论、甚至若同隐形的包边,都还未细述周全,管中窥豹,可见便是轻罗小扇,在制作工艺上也须严整以待。

    最后,我问李晶,关于这工艺上的讲究,和搭配上的门道,来日他会不会也出一本书,《幽梦影》那样的,专门著述或框定团扇的美,他说不会,一来对自己要求太高,二来,他认为对于美如果太苛刻,便也就没有了真性情。基本常识,会试着告诉大家,但往后来论,并非说月下非得听箫声,山中非得听松声那样的,缂丝团扇面也非得配湘妃竹以彰显贵气,是所谓“晨起簪花,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载,自然合宜,所谓两相欢也。”,也因此承他的话,世界有多丰富,美就应该有多丰富,而团扇,也应该是丰富的样子。(正文完)

    ▌番外:选择题,请分辨以下的扇面织料,并欢迎在评论区答题。

    提示:缂丝:织物颜色变幻时有洞眼;绫:斜纹;锦:纹饰显突出 缎:亮面;罗:绞经,义为经线,也就是竖线绞织在一起。

    1. 以下的扇面面料是?

    a. 罗 b. 缎 c. 缂丝

    2. 以下的扇面面料是?

    a. 绫 b. 锦 c. 缂丝

    3. 以下的扇面面料是?

    a. 绫 b. 罗 c. 缂丝

    好奇心还没满足?

    关于李晶以及团扇制作,如果你还有兴趣了解更多,请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会继续为你提问采访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姑苏城,缂画一场团圆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xc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