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
交若醴 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夜航船》这段话说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的话题,触及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现象。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类似的古话还有,比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余秋雨在他的《何谓文化》的演讲中,把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实践性概括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说明君子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儒者设定的行为程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谁知辛苦到后来,齐家马马虎虎,治国、平天下的计划基本落空,因此,出发点又变成了目的地,企图改造社会而做不到,最后就把改造社会的目标变成了改造人格;把修身作为座右铭。他们修身的模型,就是君子。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宏观对比:在这个世界上,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觉者”,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先知”,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巨人”,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绅士”,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骑士”,有的民族把人格理想定为“武士”,而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不与它们重复。
我们的祖先没有给君子下一个定义。但是比下定义更精彩的是,他们明确设定了君子的对立面——小人。而且,在一切问题上都把君子和小人进行近距离的直接对照。这种理论方式,形象鲜明,反差强烈,容易感受,又朗朗上口,非常便于流传。《夜航船》这段话,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当然,它是引自《庄子》的。
在两千多年以来,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一界限。只要是中国人,即使失败了也希望失败得像个君子,而不希望转变为成功的小人;即使被别人说成是坏人,也不愿意被别人说成小人。如此深人人心,证明古代儒者确实已经把一切政治之梦、礼仪之梦凝缩成了君子之梦、人格之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