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成功也不能复制;做父母也没有说明书;但依然有轨迹可寻。庆幸在夏天小的时候就能读到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头满满的干货,手持降龙十八掌的秘籍,以后就不怕和熊孩子闹僵……
一、父母们的烦恼
“上一次和二十岁的儿子聊天到深夜,是什么时候?
十八岁的女儿塞上耳机,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怎么让人觉得那么伤心?
为什么,和心爱的人沟通,这样不可能?
……”
我想这不是龙应台一个人的烦恼,而是N个父母的烦恼。小时候,我和爸爸说话的内容大概是这些:
“这次考试多少分?”
“还不去写作业。”
“好好读书,父母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培养你,将来考上好学校,这辈子你就不愁了,要听话。”
通常此时,我都是默不作声,掉头走了。一是赶紧去执行爸爸说的话,二是那些话让我有压迫和窒息感。
后来,到了大学,和家里人电话也是寥寥数语:
“吃了吗?”
“吃了。”
“天气变化大,注意添衣。”
“恩。”
“好好读书,以后能找个好工作。”
嘟……电话挂断。
二、龙应台对“问题”的解决
“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我18岁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的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三、问题意识
“知道,就只是知道。有‘问题意识’指的是,在你自己的行为里,而使得你决定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叫做‘问题意识’。”
“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这句话,不知道是让人‘知道’吸烟行为的结果,还是让人知道结果后做出某些决定?
“放下手机-家人需要你”——每次和老公讨论这事都无疾而终,因为他的回复是“知道”,然后埋头继续扎进手机世界。
我从来不给路上伸手的人钱,如果对方是年长者,没给我心里还有点愧疚,如果是年轻的,我不但没给,心里也坦荡,因为我不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才是重点。
四、给河马刷牙
“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橫在面前的选择,是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是到动物园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恩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夏天平时爱看书,有天她爸说“夏天,好好看书,以后看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
我说:“是你想考清华北大还是她,或许她想当个图书馆的管理员呢?”
对于孩子,我也是希望她长大能尽可能做些自己觉得有意义并且开心的事情,00后未来的面世压力一定在8090后之上,但我依然这样期盼着。我也会要求她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如此将来会拥有更多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五、独立宣言
“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巴不得孩子能多睡一会,多自己玩一会,多到小朋友家待一会儿,上学时间长一点儿……为什么?
因为这时我们正值生命的巅峰,我们是成人,我们对世界有了一些了解,同时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我们想闯,甚至想飞,更想试试自己的斤两,世界在邀请我们,我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几个人愿意这时把世界关在外面,降低了自己的高度,抱起腻在身边不断发出各种需求的幼儿,一整天只是不断喂食,不断清洗?但人生的吊诡就在这里,当时急于想逃脱的,往往是现在追忆或追悔的。
到孩子成年了,我们老了,累了,拼不动了。我们霸道的或无知的要求孩子要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殊不知此时的孩子正是当年的我们,他们也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青春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她妈的不容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