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偏用宰牛刀,难怪曹操不顾职场规则痛斥上司:乱天下者必何进
【经典名著解读之“三国”系列文章:007】
人在职场飘,有时身不由己,便会言不由衷地说出些圆通的话,做出些圆滑的事。
“牢骚过盛易断肠,少言少语少是非”,这样做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成熟的处世哲学。
换位思考的话,此举也不难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庸之道,存在了几千年,自有他一定的道理。
历史上,身逢乱世,处在刀光剑影中的曹操曹孟德,却忍不住发了一句“牢骚”。这个牢骚还是当场评论上司——何进的一句狠话。
何进在汉灵帝病重前,被召入宫,成为皇子辨的托孤重臣。
《三国演义》中,何进在关键时刻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其一、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
何进出身普通农家!
再具体些,他出身于屠夫家,与张飞的职业差不多。
因为妹妹的受宠,何进也跟着步步高升。妹妹从贵人,升为了东汉的一国皇后。
何进也赶上了升迁的“快车道”,成为了大权在握大将军。
其二、何进在朝中颇有影响
汉朝的大将军,最为显赫,官至一品。
也就是说,辉煌后的何进也是三公身份的人。虽然不是一人之下,却是万万人之上。
您看何进手下的几位将领,一是袁绍、二是曹操、三是孙坚,还有卢植、黄甫嵩、朱俊等……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
汉灵帝病危前,召见何进,或许是人之将死,他意识到了过分宠信宦官,特别是十常侍以来,给江山社稷带来的无限危害,以至三国纷争不断。
此时的十常侍等宦官,也没有闲着。他们紧锣密鼓地做了两件事,一是重新找到了新的靠山——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二是将谋杀何进一事,提上了重要日程。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章节中,何进第一次安全度过了十常侍射出的暗箭。
汉灵帝后宠幸王美人,又生下一皇子名刘协。平时灵帝偏爱刘协,董太后也偏爱这个皇孙子。加上十常侍背后的撺掇,他们准备在灵帝临终前先行动手:诛杀何进,以绝后患!
不成想,何进此番命不该绝,司马潘悄悄将何进拦了下来,并告诉他:有人想谋害你,万万不可入宫。
转身回到自己的“地盘”,何进召集手下,寻谋良策问:如何才能将十常侍阉党一网打尽。
在何进的支持下,袁绍点5000御林军入宫,扶立太子辨即位。
“源易缘”注意到,看似何进平安渡过危机,其实不然。
十常侍此时继续鼓动董太后与何太后相互争斗,从中渔翁得利。在何进的干预下,董太后被暗杀于河间的驿庭。
张让、段珪眼见董太后这个靠山又倒塌了,又以重金勾结何进的弟弟何苗,以及何进母亲舞阳君,进一步讨得了何太后的宠幸和保护。
何进等朝中大臣都想除掉十常侍,无奈碍于何太后的面,迟迟不敢动手。
在袁绍的建议下,何进准备召四方英雄进京援助,诛杀十常侍。最后愚蠢地引来了董卓的虎狼之兵。
一旁的曹操曾提醒领导何进,杀牛不必用宰牛刀,除去首恶,只需要一狱吏即可!但何进却认为曹操心怀私意。
最后,气得曹操抛出一句十分严重的话:乱天下者,必进也!
果然,何进处事不密,召外援进京的消息泄露,十常侍假意向何进请罪,让何太后传旨进宫。
谁知,刚刚进宫门不久,大将军何进便被砍下了脑袋,被扔到了城头下。
有时,随意议论别人不是个好习惯。但看到人家要跳到坑里了,不拉一把,或连吭都不吭一声的人,也绝不是可以深交的人。
事不过三,何进之死就在于他听不进去下属的话,身居高位却又有勇无谋,最终自己身首两处,还让大汉江山四分五裂。
“长莫长于博谋,短莫短于自恃”!这又能怪谁呢?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国老故事》、《三国演义》、《周易》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