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会变成他吗?
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儿子都曾默默地自问过自己。
父子之间,难以心平气和的对话,甚至会争吵、冷战,我发现这从来不是个例。
每个男性的一生都要面对一个极其艰难的人生命题:父子关系。
从身边的朋友、兄弟的情况看来,我们作为儿子,与父亲之间,不只是爱,而且还有反抗、挣扎、无奈与和解。
父子的和解
记得我问过身边这些作儿子的人,99%的人都表示跟母亲关系更好,他们觉得跟父亲一般没什么话好说的。我追问他们跟父亲的关系是否发生过变化,80%的人表示没有去留意。
我曾经也是没心没肺地活着,根本就不会想到去理解自己的老爸。但今年春节回家,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开始去留意这传说中极其复杂的「父子关系」。
一天,吃过午饭,老妈估计出去买东西,妹妹回家去,店里就只剩我和老爸。又是这种尴尬的父子时间,不过我在修电脑和WiFi,便没有心思去纠结这些事情。
冬日的午后,有点阳光,便有久违的温暖,气氛还是挺和谐的。老爸搬着小板凳,坐在我身后,看我倒腾着电脑。他突然开口,跟我聊起一些家族里的事。其实这些事,我不知道也罢,不痛不痒的。
但我估计是老爸想找点话题吧,不知道他是不是要鼓起勇气才打开这个话匣子。总之,我表面上有点附和地回答,但内心其实还是很感动的,有一种冬日阳光的感觉。
man to man这就是「父」与「子」的关键时刻,他在跟我谈这些的时候,并不以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姿态,而是以对待一个独立个体的平等姿态来对话。我称这为「man to man」,这大概是父子之间最理想的一种距离吧!
很可能自大学以来,我与父亲之间,已经慢慢能达成某种和解。但自己并未去反思,没有留意这其中的细微变化,等到这一刻,会觉得这幸福来得有点突然。
父亲还是自家的好
小时候,我看过堂兄弟跟父亲发生矛盾的,这时他们往往会表示「父亲还是别人家的好」。其实那时候我也一样,不过当自己经历过叛逆期之后,回过头来看:
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经历,才是帮助父子和解的钥匙。
前几年,突然想起童年跟老爸的一些美好的回忆,那时自己特别惊讶,曾经在那么长的一段叛逆期内,自己竟然忘了那些回忆。估计是为了反抗老爸的权威,自己在潜意识里「选择性失忆」。
这种做法其实属于「逃避可耻但没用」,那时如果双方一两句话听起来不顺耳,马上就可以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开始凝固起来。这是硬对硬的冲突,但那时丝毫没有想起,我们之间存在过那些温和的连接。
父子和解那时是小学,隔壁的书店还没有搬走,我记得曾拿到过一本有关科学小实验的书。老爸属于工匠型的那种,他那时陪我做过不少的实验:用一小块肥皂驱动小木片在水面前进、一些电路装置、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现在回忆都觉得特别暖心,我爸居然陪我做过这些事,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可惜,他没给我讲过这些背后的原理,估计他也不知道吧,我也是上学后才知道诸如表面张力等概念。
有些人跟他们的父亲关系闹得很僵,但我跟父亲之间相处得还算是OK,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一类的。现在想起来,整个中学阶段,其实就是「叛逆期」。心理上,他不想理解我,我也不想理解他,简直就是恶性循环。
《摔跤吧!爸爸》这让我想起《摔跤吧!爸爸》的剧情,老爸一样会强迫我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父爱模式」。那时候周末,就想在被窝里多睡一会,但实际上是一大清早我就被拎起来,拉去晨跑,当时对此愤愤不平,不过并没有什么用。
然而时隔多年,发现这帮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我反倒从中受益。
上了大学,彼此见面机会少,学得东西多了,自己反倒变得宽容多了。即使,跟老爸在谈话上又有矛盾,但我开始去思考:「将来,我会跟他一样吗?」
有时候,这么一问,自己就会停止抱怨,哪天当自己成了父亲,也未必就能做得比他好,那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他呢?不知道老爸有没有反思过:他会不会变成像爷爷那样。我觉得他如果想过,估计就不会来「打压」我。
这些回忆,愉快也罢,不愉快也罢,它其实就是一种「羁绊」,这属于每对父子独有的,谁都无法替代。这样一想,觉得「父亲还是自己的好!」
父子关系的5个心理期
由于自己的一番反思,便开始会留意「父子关系」这件事。
记得问过老吴,他也表示跟父亲的关系,已经由此前的冲突,逐渐变成和解。那次对话后,我在思考:父子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理规律?
父子关系看来是有的,心理学上,父子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1、偶像期
幼年的儿子,在这时期,会觉得父亲无所不能,无所不晓,有点崇拜他,会学习模仿父亲。儿子一般表现为取悦父亲,试图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与接受。
2、叛逆期
十几岁的儿子开始有独立意识,开始反抗父亲权威,反对父亲强加的期望,成为叛逆的孩子。与父亲相处采取冲突方式。
3、成长期
20岁出头的儿子,减少了叛逆与反抗,而转变为与父亲的隐匿竞争。儿子在家里的话语权增加,参与讨论家庭事务。一个明显变化是,母亲开始会在更多事情上寻求儿子的意见。
4、接受期
三四十岁的儿子,可能已经当爹,能感受作父亲的不易。儿子会逐渐开始原谅和接受父亲。而父亲也渐老,对方开始接受彼此的不同。
当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是对的时候,通常他已经有了一个认为他错了的儿子。
5、和解期
到了50多岁,已经和解的父子关系,体现为爱、包容、敬佩、理解和容纳。而那些未能和解的父子,则会留下悲伤、愤怒和遗憾。
不是每个人都会完全按照这个规律。比如我目前已经可以接受老爸,虽然未必理解他的难处,但至少可以体谅他的不易。我问过一个朋友:究竟是我思想成熟了,还是我爸变老了?他告诉我,都有吧。
最近读完了《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里面有提到「父子关系」的矛盾,本质上就在于「专制」与「反抗」。
父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维持专制,而儿子的成长,本身就是对父亲的一种挑战,儿子也要获取独立,这过程必然会与父亲发生抗衡。历史上那些极端的对抗,最终发展为「弑父杀子」的悲惨结局。
心理学上,有种叫Father Wound(来自父亲的创伤),这说的就是每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被父亲创伤过。我觉得当父亲的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打着爱的旗号来伤害孩子。
如何与父亲和解
「当我们成为父亲时,便会意识到父亲当年做的有多糟糕。更可怕的是,我们现在也做的很糟糕。」
需要勇气和努力在矛盾的父子关系中,做到和解,终究需要勇气和努力,总要有一个人尝试去解开死结,重塑与对方的关系。
1、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跟一些你信得过的人,分享你在父子中的经历与感受。真实、不遮掩地表达,很可能发现一些曾经「失忆」的故事。
2、尝试与父亲沟通
心态上积极,愿意为花时间在父亲身上。谈话是沟通,不是谈判,心平气和告诉他,哪些是他该管的,哪些他不该干涉。
3、改变自己的视角
看到父亲身上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连接。像此前我帮老爸装了wifi,开通微信、支付宝,没想到一向特别保守的他,竟然很有兴趣去研究里面的功能。而他在学习这些新事物中,也有了一些新的创意。
4、以平常心对待
形成这关系需要漫长的时间,那你也不要期待快速修复父子关系。它仍需要你不停去打磨,这期间同样会会失败,但请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慢慢改善,时间一长,也可以和解。
要知道「父亲是一个人,有着自身与时代局限的普通人」,你不能苛求他立马发生改变。
用一辈子去理解
知乎周刊有一期「爸爸和我」,里面一翻开,几乎全是父女关系的感人故事。看来绝大数的儿子,都不善于去表达与父亲的关系,难怪相处起来要艰难得多。
不知道女孩子跟父亲怎么相处,她们的心理状态是如何的,但估计也会经历,从叛逆到和解的过程。
《父女七日变》有一部日剧《父女七日变》,里面女儿跟父亲也是冷战,但一次意外,让他们能互相去体验对方的生活,父亲发现女儿的学校生活也很辛苦,女儿理解父亲上班的艰难。对方都能互相理解之后,父女俩也达成了和解。
短短七日的相互理解,就可以打开心结,我觉得儿子与父亲也可以做到。关键是去理解对方,父亲很可能不是那个主动理解儿子的人。那又如何,儿子可以主动去理解他。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有一条: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这放在处理「父子关系」上同样适用,父亲不是难以理解,只是需要的时间很长:
父亲,是需要用一辈子去理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