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游记之二:龙门佛影
洛阳游记之二:龙门佛影
洛阳游记之二:龙门佛影
洛阳游记之二:龙门佛影
洛阳的公交车十分便捷,大约四十分钟就到了龙门石窟。作为四大名窟之一,自己神往已久,今日得以一睹芳容,内心还是有些激动。
进入景区大门,顿感凉风习习,一湾河水缓缓流淌,把石窟群一分为二。此河名为伊河,和洛河共同滋养着两岸生灵,也孕育出厚重的河洛文化。就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神秘的河图洛书,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而曹植一篇《洛神赋》,更让美丽的洛河女神为后代文人顶礼膜拜,生发无数浪漫的故事。到了北魏,连皇帝也选中这里开凿石窟,寄托对于佛教文化的虔诚了。
沿着伊河西岸,慢慢欣赏这壮观瑰丽的石窟,真是感慨万千。只见石壁上千窟万洞,密密麻麻,绵延一公里之长。第一个较大的石窟是第 20 窟的潜溪寺,为唐高宗年间建造,佛像为阿弥陀佛,姿态静穆自若,表情文静,似在思考,又似在讲道,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随后我们到了宾阳中洞,这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石窟顶部是精美的莲花浮雕,花瓣伸展,,周围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环绕,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不同于唐朝的丰满,此窟雕像皆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神采飘逸,体现了北魏风行的“秀骨轻像”风格。
一路前行,终于看到了著名的卢舍那大佛。这个石窟名为奉先寺,距地面很高,有百余石阶,登上去颇有些气喘吁吁。窟前平坦,十分宽阔,能容几百人。这里有九座大佛像,卢舍那大佛端坐正中,左右各有四佛侍立。据说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在汉语里意为“光明遍照”。这尊大佛高有 17 米,仅头部就占 4 米,面部圆润,双眉弯弯,明眸高鼻,嘴角上扬,有微微笑意,看上去优雅端庄,少了些佛的威严,多了些人的慈祥,有明显的东方女性特征,给人温和亲切之感。据说卢舍那大佛是高宗以武则天为原型雕刻的,看来在只能让人仰望的神的世界里,多出了一份爱情的甜蜜,但正是这份人性的加入,使得卢舍那大佛更易于为众生接受。那嘴角的一抹微笑,超越了时空,跨过了生死,连接了人神,洞穿了世事,让我这个凡夫俗子瞬间忘却了一切烦恼,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这时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句“偶然,历史也会眨一眨眼睛,难说究竟是有意或无心。”做不到余老那样的慧心诗性,但这瞬间的灵光照耀,也足以让我有所觉悟了。千年的时光里,中原大地上有刀光剑影的厮杀,有流离失所的悲号,有歌舞升平的迷醉,有繁华褪尽的落寞 ……一切都逃不过大佛的那双慧眼,一切都消解在微微的笑意里。——她如同母亲般默默无言,却在世事变迁人情冷暖里抚平了多少儿女的伤痛啊!突然想起很熟悉的那几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前是为了应时而记住的,现在才恍然大悟。
石窟对面,是香山寺和白园,都和一位大诗人有关,——写过长恨歌的白居易。香山寺是他捐资重修并度过余生的;而白园,则是他长眠之地。与大佛相对而居,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佛性的召唤?我相信是后者——白居易的愿望是“他生当做此山僧”,虽然未能如愿,但沉睡于此,也是了却一桩心事了。平凡如我辈,自不能与乐天比肩,但望着夕阳下的佛影,不觉会心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