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吃饭,鼓捣啥呢,别瞎玩!”
“你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画什么呢这是?!赶紧写作业!”
这些声音熟悉吧?我们当父母的平时是不是经常这样催促孩子?以前是爸爸送大宝,每到早上出门前的那段时间,家里就充斥着急促高声的催促声、斥责声,紧张、焦虑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搞得我这个旁观者都很不舒服,紧张不安。所以最近两周我下定决心,不让爸爸管了,我来送,这种味道才散去。
焦虑急促地提醒孩子要快点、不要玩、不要发愣、不要做无关的事儿等,我虽然觉得不舒服,也觉得对孩子来说不太好,却不太能说得清楚为什么不好。直到今天看了吴军老师的著作《见识》,才恍然大悟。
因为,这样的焦虑,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诗意人生”。
何谓“诗意人生”?吴老师从《红楼梦》开始谈起,林黛玉就是“作诗的性格”,而薛宝钗则是“做人的性格”。宝钗很会做人,情商很高,做事周全。
作诗的性格则相反,它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时不失率真,它对世俗的美德会不屑一顾。
宝钗会做人、有美德,黛玉则是有诗意、有灵性。若是太讲究功利、太讲究做人,纵有金山银山,也是乏味无趣的。所以,世界上不能缺少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庸俗了。
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特殊天赋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这令我想到浩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儿,在爸爸看来的“磨叽拖沓”之中其实充满了灵性和诗意。
比如,今天早饭时浩浩在碗蒸鸡蛋羹里创造了一个“游泳池”——挖了一些鸡蛋羹后发现中间是个坑,于是他把豆浆灌进坑里,一个私人“游泳池”就做好了。
比如,浩浩在做好了四个手工折纸“心”后,自己玩着玩着,不知道他怎么搞的居然把这四个心拼到一起了,很巧妙,就像个盛开的花一样,中间画上几笔就成了花蕊。

比如,送浩浩去学校,那天看到路边花树掉落一地的花瓣,浩浩说“妈妈,咱们周末来捡花好吗?”我问为什么,原来他是想把花瓣收集起来,再用乐高拼个筒子,把花瓣装进去。多美啊!
又比如,浩浩最近经常念叨无厘头的打油诗,“奥特曼奥特曼,飞到凌晨五点半,五点半打炮弹,炮弹炸得稀巴烂,稀巴烂炒鸡蛋,母鸡吃了不下蛋!”
......
这样的童真时刻多么宝贵、好玩!
但在目的性很强、时间观念很强的大人眼里,这些都不重要,甚至他们是不屑于给孩子机会去表达他们正在忙的“闲事儿”的。虽然吃饭、上学、做作业这些都很重要,也的确要有时间观念和主次观念,但也请给孩子一些“瞎玩”的时间、自由创造的空间,那是他们的灵魂在跳舞。强拉硬拽、不许发呆不许发散,凡事都要快快快,只做“有用的”事情,这样的氛围下,孩子很难“诗意”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被压抑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在和各种人种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目前比较确定的答案是,我们的祖先是唯一具有梦想能力的物种。这个天赋传到了林黛玉的身上,也传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必须要用好它。
孩子不仅要做人,也要作诗。在日常互动中,请给孩子的“诗意人生”留一些空间吧,不要用成年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焦虑把它扼杀。人啊,请走慢一些,等一等你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