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朱由检实在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他不会用人,又特别爱生疑心,他的疑心程度不亚于朱元璋,因为他的疑心冤杀了大明真正的英雄袁崇焕,他非常信任的洪承畴其实才是真正的叛国者。洪承畴这个人的名字,我也是在《碧血剑》中知道的。百度上对洪承畴的生平事迹介绍如下: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初,累迁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镇压陕西农民军。旋晋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曾击败高迎祥、李自成部。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蓟辽总督。崇祯十四年(1641年)统兵十三万出山海关,救援锦州,在松锦之战中为清军所败。次年被俘于松山,遂降清,隶镶黄旗包衣牛录(后入镶黄旗汉军)。顺治元年(1644年),任秘书院大学士。次年,南下总督军务,招抚江南诸省。顺治十年(1653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赐“经略大学士”印,主持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以目疾请解任回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致仕,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康熙帝追赠他为少师,赐谥号“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洪承畴也曾是大明的功臣,在平定起义军时也是战功显赫,曾差一点将李自成俘获,改写历史。然而在这个末世,他一人也难以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江山,在崇祯皇帝的错误指导下,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失败了,本人也被清军俘虏。
从崇祯十三年开始,清军攻打锦州,双方爆发了松锦之战,双方几乎各自投入了全部实力进行对决。开始明军战力十分勇猛,以至让皇太极带兵亲自上阵,率领三千骑兵,日夜兼程从沈阳赶往松山前线亲自指挥。皇太极“登山观兵,见洪阵严整,叹曰: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久经战场的皇太极看出洪承畴的破绽:“此阵有前权二无后守,可破也。”没几天洪承畴部队被切断两道,13万人马除1万多随同洪承畴留守松山,少部逃回宁远外其余全部遇难。此后洪承畴的副将夏承德投降,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失手,洪承畴被俘,在清军红衣大炮的攻势下,明朝关外四个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东北大地,仅剩下宁远至山海关的一道最后防守线。
洪承畴被俘后,也曾想以死殉国,他在监狱里日夜痛骂,拒绝饮食。皇太极对此早有准备,耐心说服,给他精美衣食待遇,时不时还要去监狱中亲自探望,当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时,脱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温和问道:“先生得无寒乎?”这句“暖心”的话让洪承畴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很久,感叹说:“真命世之主也!”乃扣头请降。
皇太极对洪承畴非常殷勤,此后洪承畴对清朝开始死心塌地卖命,并负责清廷在各地诏安战略上的建议和推进。至此大明王朝所有复原的希望都被破灭,在不断出现的投降派们的帮助下,清朝开始坐稳天下。 洪承畴以文臣能军,带兵而又不拥有兵,与吴三桂并不能相比。康熙也认为他“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著”,但在论功行赏时,只给了“三等轻都尉世职,准袭四次”,跟明朝的官职没法比。
其晚年,颇受清廷冷遇,唯有“自惜其身”,起居谨慎,闲居京城,用一双麻木的双眼回忆两个时代不同的痕迹。康熙十年二月,七十三岁的洪承畴老死,在撰写碑文时,清廷给了他毫无感情色彩的四个“贤良之臣”的概括。
洪承畴的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表明了他要做大明王朝的忠臣,然而在后来的所有投降者中,只有洪承畴对明朝的感情伤害最大,造成的后果也最为严重。有人在他的对联上加了一个字,生动地对他进行了嘲讽“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