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原创文字婚姻育儿
赏识教育不是一剂万能药

赏识教育不是一剂万能药

作者: 粥粥摄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23:01 被阅读44次

          “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那么赏识教育作为现代被提倡的一种新型教育观,最早应该是源于英国的大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的理念是倡导一种宽松、宽容、快乐的教育氛围,引导孩子建立自信,从而快乐地成长。

          说到赏识教育,也是进入二十世纪末以来,出现在中国教育界一种倍受推崇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的创始人是周弘,周弘的女儿周婷婷出生后不久因为注射庆大霉素导致双耳发聪,3岁半时还不会讲一句话。但在周弘的赏识教育下,女儿6岁时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20岁赴美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周婷婷的成功使周弘的赏识教育理念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中国绝大部分家庭对赏识教育的盲从与实践。尤其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他担任校领导职务后,仍执著于教育一线实践,将学校很多老师头痛的“后进生”和“差生”进行了教育转化,也取得了让人惊讶的教育成果。他的“跳一跳,够得着”、“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等教育观点被广大父母所效仿,也成了医治孩子百病的“万能药”,赏识教育之风刮遍大江南北。

          那么,赏识教育真是一种“万能药”吗?赏识教育一路高歌走到今天,逐渐清醒的父母与教育工作者终于对它生产了质疑,“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的pk声不绝于耳,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父母的一种进步。历史从来都是这样,潮流中总是隐藏着危机,这是一种被赏识教育进化了的素质危机。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说谎、厌学、浮躁、自大、自私时,我们作为父母、教育者不得不反思。

        赏识教育的推崇与风行,是基于中国当代发展的现状基础上。相比于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教育,它的根基是浅的,前后也不会超过三十年。说到这,我们不能不提到我国自一九七六年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只生一个孩子好”的政策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独生子女。也许因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都在社会与家庭中占有绝对的心理优势,“四一二”综合症(“四”是指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是孩子,“二”是指父母)成长下的孩子们是被宠大的、惯大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他们的前程创造一个更为平坦的道路,更何况这一代是父母心中的独苗,成才与不成才只能以一个孩子的成败论英雄,做父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社会物质的逐渐繁荣,相比于“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环境下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这种条件下,教育投资成了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家庭的中心。他们为了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计任何代价,踏上了所谓“素质教育”的漫漫长路,同时,也给当代中国的教育蒙上了一层“以人为本”的瑰丽色彩。

          然而,在“素质教育”外衣的包裹下的中国式教育,终难逃脱应试教育的结局。随着父母压力的加剧,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丝毫没有得到减少。就连近年来,众多媒体宣传的“神童”与“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哪个又可以摒弃基础教育的课程知识,轻松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一方面是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一方面是孩子的厌学无奈,中国式的教育呼唤一种新型的、新奇的教育理念出现,赏识教育应运而生了。

          赏识教育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理念与方式。父母耐着性子、变着花样鼓励、赏识孩子,孩子们则由传统的惩罚教育下解放出来,接受这种突然而又惊喜的教育刺激。我们不能埋没赏识教育的功绩,毕竟它给当代中国式的教育带来了一种思路上的进步,也带动了教育界的实践与反思。然而,我们的家长与教育者忽视了赏识教育出现的背景。

          起初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处于自卑状态的学生。魏书生老师的实践在于他能真正掌握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所以他的赏识教育是成功的,也是有实践基础的,因此在一部分特定的孩子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随着对赏识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赏识教育的作用也在不断放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出现了盲从,最后发展到没有原则性的一味赞美孩子,进行不切实际的赏识教育,对孩子的众多缺点进行宽容与无限扩大、无中生有的隐性赏识教育。有些教育工作者还由此提出了几条赏识教育的“新观点”:赏识教育中没有“缺点”这个词;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都是天才,“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成了大家的共识。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如果是一种教育方法就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万能处方,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简单化和模式化了。我常常在想,在我们奉“赏识教育”为圣经的时候,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看到它的局限所在。赏识教育有它生存的土壤与环境,我们承认它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教育问题的万能药。我们只要深究“赏识”,就会发现,赏识教育没有从教育问题的根本上进行改变,改变的只是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慢慢地,孩子会形成“赏识依赖症”,沉浸和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脆弱的。

          我曾经看过一段电视片,是关于少儿才艺展示的一个现场互动节目。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表演才艺,有一个小女孩表演的是一段舞蹈。说实话,就算是用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她的舞姿并不优美,似乎也不具备舞蹈的天份。当评委先肯定她的大胆后,直接问她自己,对这段表演的评价时,她说了一句让人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我跳得挺好,我妈妈一直说我跳得好”,我欣赏孩子的勇气,也欣赏孩子母亲的耐性,这就是“赏识教育”下幻化的教育成果。当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时,又怎么能获得进步,她只会满足于自己的成长。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他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成年后,他们便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导致更多的教育问题与弊病。“赏识教育”在教育的外衣下,它只不过点燃后进生的一剂精神上的“兴奋剂”。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赏识教育的确可以让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害的,容易导致学生养成骄傲自满、惟我独尊、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从教育的行为上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来不缺少的就是爱,衣食无忧,缺少磨难,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劳累和挫折大多由家长代劳,缺少人为的挫折和磨难教育,自主、自理和社会交际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的辛苦和父母养育的艰辛,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一旦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往往垂头丧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离家出走、轻生。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我曾经有过一段从教经历,正逢魏书生的“赏识教育”风行之时,我也有幸听过类似的讲座。说实话,“赏识教育”让我为之一震,并开始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反思”,后来决心投入这场教育改革与实践当中。然而,只要当过一线老师的都知道,赏识教育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不可能完全行得通。一味赏识和宽容的结果——学生并不领情,不仅如此,还助长小皇帝们惟我独尊、目中无人的习性,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在“赏识教育”的引导下,只能说是一种类似于放手教育。做老师的人都知道,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从有了教育以来,就存在着自然的、社会的带有惩罚性的各种规则,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包含着引导,还有教化。教化总是有赖于有形或无形的惩戒,“三尺教鞭”的产生不是无端来的。就连“快乐教育”的起源故乡英国,在经历许多的教训之后,在2005年11月颁布了新的法令,允许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强制和武力管束学生,以保护教师的正当权利。并且加上了对学生的惩罚措施,以及加重了对管教子女不严的家长的惩罚。呜呼,咱中国的“赏识教育”单行道还要走多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赏识和惩罚其实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没有赏识的惩罚教育不完整,没有惩罚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完整。我们用不着对惩罚教育口诛笔伐,也用不着将赏识教育奉为唯一的“圣经”。教育问题千千万万,它解决的方法总会是万万千千的。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孔夫子所言“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小云说:“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懂得承担责任。教育有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所以说赏识教育不是一剂包治教育百病的“万能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赏识教育不是一剂万能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qe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