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作者的解释,“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拥有“钝感力”的人,不会轻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不仅不是问题,还是一种力量。因为它可以让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之下,始终能保持平衡,不被生活击垮;而它与麻木不仁的不同,是对生活仍有清晰的触感,或喜或悲,有主动的调适。
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里的香菱真是一个很有钝感力的人。
香菱的命运是真够惨的。
她原名甄英莲,出生于苏州治下一个小城乡绅甄家。其富贵与金陵四大家族自然是不好比的,但在那个小城里,却也“推他为望族”了。
尤其是她的父亲甄士隐,性情恬淡,乐善好施,是个一等一的好人,贾雨村之所以有后来的飞黄腾达,完全靠甄士隐的济助。如果能预知贾雨村是个忘恩负义之辈,不知道甄士隐是否还会如此慷慨以助?
如果香菱平平安安长大,本也可以生活得快乐自在,然而命运弄人,在她四岁那年的元宵节,家人霍启(祸起)抱着她去看社火花灯,偶一疏忽被人贩子给拐走了,从此堕入命运的深渊。
拐子在异乡把英莲养到十多岁,带出来卖,却又搞出一个“一女两卖”案,原先买了她的小乡绅之子冯渊被四大家族之一薛家的公子薛蟠纵仆殴打伤重而死,把她“今日罪孽满了”的希望又给掐灭了。
于是英莲归了薛家,又随着薛家北上到了京城,她的名字也由薛宝钗改成了香菱。
薛蟠是什么人?外号“呆霸王”,贾琏是直叫他“薛大傻子”的,是最不会惜香怜玉之人,当此之际,除了薛姨妈慈和,宝钗温婉尚能让她有喘息之机,主要也就靠香菱自我调适了。
如果一味沉浸在被拐失家又被夺的伤痛里,恐怕日子是一天也过不下去了;香菱的方式,是从黑暗中寻找光,哪怕幽微如烛火,也足以让她感受到活下去的价值。
特别要提的是香菱学诗。
在所有丫鬟中间,识字的不止香菱一个,会写诗的也不见得只有她一个,但有意识地拜师学写诗的却舍她无谁了。
当时因缘巧合,薛蟠远行去了,香菱要跟着薛宝钗入住大观园时,她最感兴趣的就是可以跟着她家姑娘和荣国府姐妹们享受诗书风雅了。
尽管薛宝钗因为并不把吟诗作赋看成女孩子的本分,不想教她写诗,香菱还是毫不气馁,找到了林黛玉做老师,认认真真地按照黛玉的要求,读“三家诗”,写作业,硬是化身成了宝钗嘴里的“诗魔”,且在短时间内,由只会写“打油诗”,达到了加入大观园诗社所需的水平。
这除了她从父亲甄士隐那儿遗传的基因影响,也与她有意识地以读诗写诗对身心带来的充实感愉悦,来平衡和消解命运的苦涩有关。
后来薛蟠迎娶夏金桂,香菱以为她会是一个跟宝钗一样极好的女孩儿,还盼望着能和她成为“诗友”,可以和睦相处呢。
不料夏金桂却是个虎狼之性的,作为薛蟠的妾,香菱首当其冲地成为夏金桂收拾的对象,可谓受尽了折磨,“香菱”成了“秋菱”不说,薛蟠因受夏金桂设计而挥来的“门闩”,无疑太令香菱伤痛了(他是根本不会记着他被柳湘莲暴揍后,香菱为他哭肿了双眼)。
就算是这样,香菱也接受眼前的命运,努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薛姨妈还是慈和的,宝钗还是怜惜她的,薛蟠骄纵暴戾,却也不是全无心肝……这些都是她继续生活下去依据。
她总是会从冷中找出暖,从无望中找出希望。或者就像是余华《活着》里面的那一句话: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