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文 | 悟恩 图 | 花瓣网
01
新媒体的兴起是好事。
纸媒式微的事实,多年前已见端倪。
彼时,看书不如看电视爽,刷论文不如刷怪爽,如果不是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的普及,我们的阅读量未必有今天这么大
——现如今,只要有台智能手机,关注了几个公众号,一天总会浏览几篇文章,也算是看了期刊杂志的几页纸了。
然而,正如“已知圆”的扩大会造成“未知周长”的延长一样,你懂的越多,会发现自己不懂的,则更多。
前几天帮发小搬东西,搬完东西就一起去沐足解乏。
那个技师听发小说我是写东西的,就问我有没有听过某知识APP,说几天前有个客人也来洗脚,那客人从头到尾都戴着耳机听APP的音频,还向她推荐,说这个APP让TA学到很多东西。
视界扩充的同时,知识的焦虑感,匮乏感甚至饥渴感也紧随而至。
然而,这种焦虑、匮乏与饥渴,未必是必需且于己有益的。
02
我直接访问过的富商(加上一些文化艺术界的大家)有100个左右,这些人年龄在二十多到七八十岁不等:
前者占极少数,以富二代为主;后者才是白手起家的。
说说后者。
这些大商因为儿时身处的时代背景的原因,大多是被生活所迫而早早出来工作、创业。也因此没有机会受过太多的教育。
其中一个L生很年轻,几年前受访时才五十岁左右。
他出生于贫困农村,按他说,儿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
只有走出去,才有出路。
于是跟着老乡到广州打工。
先是跟着老乡在十三行的服装城做苦力。每天或拖着板车,或扛着黑色大塑料袋,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越狭窄的过道。
来来去去,挥汗如雨。
攒了一点钱,开始单干。
见牛仔裤热销,于是选择做牛仔裤。
在市郊的城中村租了厂房(说是厂房,不过是几层的小居民楼)。工艺也很落后,从牛仔布的染色到牛仔裤后期的破洞、磨白、抽丝,纯靠手工。
按L的说法,那时候身上都带着一股染料味。染料还浸入手上的皮肤,手指都变蓝了。
生产,销售,送货,早出晚归。
就这样,L赚到了他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VCD、DVD面世、热销,L生也紧随市场风潮,开厂生产VCD等小家电,生意极其火爆。
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名副其实的供不应求——来拿货的经销商都是先交款,半个月甚至个把月后才能提到货。
因为转型迅速,节奏也踏得准,L生的企业成功转型,而且开始迅速扩张。
如今,L的电子厂在华南地区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厂,不但为国内外很多知名品牌做OEM,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当然不容易,发展过程中少不了惊涛骇浪。这里不表。
而L生,也成了L董。
那次访问,我问过L一个问题:现在觉得最遗憾的是什么?
L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没读多少书,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L并非特例。不少巨商(尤其年纪较大的)都在受访时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我当然相信他们的话是真诚的。
但与此同时,我也认为,他们是把“知识”简单地看做是书本的理论,或者说,过于看重书本的理论了(当然也有“缺什么想什么”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实际上,他们自身践行的成功经验,可能比他们考个学位,看多一百本书更有价值与意义。
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专属的、适合他们的成功路径,这于他们,才是最宝贵的。
03
知识要发挥效用,少不了“内化”二字。
何为内化?在我看来,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自身需求,让知识体系化、系统化,达致一门深入,专且精。
除却我这种通过写文谋生的人(说难听点是以贩卖知识、思想为生的人,某APP当然也不例外。于我们而言,多看多写是基本功课),你要取得进步,应该在学习时有所侧重。
如你是做运营的,那应该重点学学与营销、用户心理、经济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作为辅助即可。
如同大学分专业,工作则分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与其做个“礴”而不精的万金油,还不如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你的价值指数才能迅速飙升。
知识面广当然是好事,但在追求知识面之前,请先像李嘉诚那样,系统地、体系化地学。
先一门深入,再顺势拓展,内化的效果才会好。
书是看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甭说现有的知识已经汗牛充栋,更有每天不断更新、补充的呢,即便穷尽一生,又能学几何?
你这也学,那也学,学了又不能用或者用不起来,看似努力到感天动地,其实只是在消费自己的时间。
二是通过亲身实践,抛弃不适用的。
理论用在实践上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现在很流行讲自律,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看几页书,跑多少公里,但同样是一套计划,用在不同人的身上,会发生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本来生活、工作节奏就挺好的,中午工作效率更高,却偏偏要跟着改变,结果反而大不如前。
无论多么高大上的理论,发现在自己身上不适用,就应该果断抛弃,直到找到适合的,就一以贯之。
其实说到底,以上两点可以合并为一点说,那就是:适合自己的。
通过学习,找到、运用适合自己的那一套,而不是别人认为对的那一套。
像我访问过的那些大商,尽管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那一条适合他们的成功之路,这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是他们看多少书,读多少高精尖的理论,都未必学得到的——即便他们某些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他们的统筹管理、整合资源、进贤用能的能力,足以弥补。
总之,法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于个人而言,在专、精的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路走到底,才是对自己最有裨益的。
而毫无章法,左一棒子右一榔头,看似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其实是被知识的海洋湮没,这样学来的东西,顶多在茶余饭后多一些谈资而已,并无大用。
学习与生活,本不应该是割裂的。
为了学习,丢了生活,..像曾经写的那个家庭主妇那样,为了读书把日常生活都荒废了,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读书当然不能太功利,但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以学习、进步为前提的读书,讲讲方法,总不会错。
我是悟恩,共勉。
注:本文说的是学习的方法,把读书当消遣的不在此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