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3 日更42/100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62919/07eca9e1676f394c.jpg)
读了几天《道德经》,投稿了6篇文章到圣贤书友会均被收录,也赚了几百贝,心甚欢喜。然而,在第一期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反思,读《道德经》是为了什么?
写最初两篇投稿文章《“无”,有大用》,《利他之心,终利己》时,很顺畅,那是我思考和沉淀良久的内容,后面的文章,我也很用心很用心在读书,在思考,在写,写完也很用心很用心地再思考再修改,成品也是自己很满意的,然而,内心却始终有些不安。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呢?一是隐约中感觉自己的得失心变重了,二是意识到自己功夫不到家不足以支撑连续的输出。
首先,关于得失心。
第一篇文章,7月7日投稿,被路西法殿下打赏了80贝,欢呼雀跃,后面的文章得到的贝数起起落落,心情似乎也随之起起落落。尤其是11日的文章得了很高的贝奖赏之后,12日投的文章,得贝数又急速回落,回家的一路,心情都有些失落,为自己写得不好而失落。
回到家,在浏览文章时 ,有缘打开了桃源清溪老师的文章,看到一句话“看淡贝多贝少,着重个人成长”,直戳心窝,也促使了我的反思。因贝多贝少时而狂欢时而失落,说到底是自己的得失心在作怪,其实路西法殿下也说过,赞赏的贝多少,是由他个人的偏好决定的,不代表作者写得好与不好。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若一心盯着贝,便会越陷越深,而忘了自己读经典写感悟的初心。
“道”是《道德经》的灵魂,写作亦有“道”,我的“道”便是: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传递价值和正能量,力求无愧于心,实现个人成长。
写作终究也是为了修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我追求的境界,被打赏多时,勿得意忘形而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被打赏少时,勿失意忘形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正道。
其次,关于功夫不到家。
简友的文章读多了,就更能体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腹有诗书”看不见,就是老子说的“无”,“气自华”就是外显的气质,还有那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很舒服的文字,也就是“有”,若没有“腹有诗书”这个“无”,便写不出有深度且直抵人内心的文章。
有两位简友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篇是关于品读《道德经》的描述,虔读《道德经》,听读,跟读,细读,感受,泡一壶茶,慢慢悟,那种怡然自得,虔诚的状态,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读经典的人该有的样子呀!那一刻,感觉自己活脱脱就是个“伪经典迷”,很惭愧!所以,我的修行之路,实在还很长。
一篇是讲述自己读书读经典后的变化,《“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莫疑春归,安心修行,静待花开》,我读到了云淡风轻又不失满足的味道,没有大道理,而是直指心灵,读完很舒服,这也恰恰是简友修行所得,已经不再纠结对错,而是真正去品味生活,将所学融入生活。这篇美文就是照妖镜,让我原形毕露,我懂得的道理也不少,却终究没有在生活中有很出色的表现,这也正说明了我的功夫还不到家,道阻且长,继续努力!
回想自己这些天,想过要歇一歇,但又抵不住贝的诱惑,总想写点什么。说实在的,这种做法很肤浅,也有些吃力,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心理感到不安的根源。所以,从第二期开始,我不会再急功近利了,经典还是继续读,但是写文投稿量力而行,平常心对待,牢记初心,慢慢成长就好。
读《道德经》,是为了用圣人的智慧来指导自己一直走在正确的“道”上,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活得更加坦然和快乐。而得到奖赏只是一种鼓励,不是最终目的,活动会有结束的那一天,但读经典和学习却是永无止境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又走回正道上了。
放下得失心,修炼真功夫!
感恩路西法殿下创办的活动,鼓励我们读圣贤书,感恩友友们的文章,让我得以窥见自己的不足,及时回到正道上。
大爱无言,唯有践行。共勉!
文/我若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