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

作者: 画里木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6:26 被阅读59次

宠辱若惊,语出道德经。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人曾就此请教朱熹该怎么理解,朱熹说,我不知道。逻辑上讲,朱熹的回答包含两种可能,一是他确实不知道,二是他知道却不想说。

先看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从字面上看,这段文字似乎在说,宠辱是不好的情绪,应当宠辱不惊。但也有说不通的地方,为何要说大患?我们知道,道德经讲述的是天地之间的大问题,若称为大患,应该是颠覆性的生死问题。这样看来,朱熹不想说的可能性很大。

郭店出土的竹简中,惊写作缨。缨是捆扎用的彩色小布条,很结实,在这里表示捆人心的东西。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宠辱是用来魅惑和控制人心的工具,能让人迷惑,把宠辱看得重于生命,诚惶诚恐的程度甚至超过生死。宋徽宗的解释与此类似,他说,宠是下人所独有的情绪。一个合格的帝王,不可能有这种情绪。在这个问题上,宋徽宗的见识很高。帝王治理天下,首要的是阴阳平衡,冲气以为和。帝王作为调和者,应当公正地站在阴阳之间,及时调整邦国结构上的各种偏差,保持肌体运转流畅。老子说过,道的特性是独立不改。帝王的特性类似于造物主,他必须与道同行,要独立不改,保持人格的绝对独立。宠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激发人的贪欲,让人坠入其中,改变你的人格,让你变成牟利的工具,专为某些人服务。实际上,帝王完全不需要这个,因为一旦对手互相玩起来,逐利者是不怕死的,他们不可能收手,到最后肯定一起死掉,真正的帝王不会去逐利,最高统治者决不会抢天下的钱,他不会傻到非要去找死。这些个东西,朱熹确实说不出口。不仅朱熹说不出口,正经的教授也说不出口。

在这段文字之后,老子讲出了天大的问题:谁可以继承天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贵以身为,二是爱以身为。

整段的意思是:权贵阶层弄出宠辱这玩意,其实就是明码标价,用来收买灵魂的。宠辱让人低三下四,甚至不畏生死,如此一来,将给天下带来危险。帝王在权贵与百姓之间调和系统的运行,必须让自己具备独立的人格,站在宠辱之外看清其用意。消解的办法很简单,确立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生命无价,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交换,唯有爱,能与生命对话。谁具备了这样的德行,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

相关文章

  • 2021-02-04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 宠辱若惊

    《道德经》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老子》不一样_第十三章_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

  • 学习卡(0126)

    宠辱若惊,语出《老子》第十三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颇不好看。...

  • 道德经 第十三章 荣辱若惊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 2020-05-1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三)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③,辱为下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 《道德经》瞻阅有感 如何奉道、确立价值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

  • 《道德经》(第十三章)

    [周]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

  • 共学《道德经》第13天

    共学《道德经》第13天2022年2月28日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宠辱若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ay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