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最近观察到的一些情况。
认识的一个服装公司最近开始从线下转线上,以前在线下50多个门店,门庭若市,疫情之后却弄得如今无人问津,想要转为互联网运营,但不知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并非说转就马上转型那么简单,隔行如隔山,于是一边折腾一边看着收入受重创的尴尬。
类似地,以前认识的一个老板最近搞起了直播社群,聚焦她经济,她每周都会召集一大波女性创业家在网上分享自己如何抗疫,我也看了一两集,但实在太长,1个多小时,而且很多内容比较冗长重复,不够专业精准,浏览体验不是很好,还需优化。
说到直播,最近我真的特别频繁地看到各种企业搞直播,一会是XXX宏观经济学者为大家解读中国经济的直播,一会是教你玩转私域流量30天做增长的直播。
这像极了当年抖音刚出来,公众号刚出来的盛况,人人参与,但都是一个目的,让你花钱。
当一个事情几乎所有人都在参与的时候,它的机会就很少了,我相信直播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因为不是很多人都理解这个工具的意义,真正发掘其价值的人还在酝酿中,当然,也不乏坐上直播风口的企业,但想要做到长胜还是得花点功夫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顿时间整个国家都在使出十八般武艺努力拉动消费,因为对外进出口贸易因为疫情原因已经受到影响了,那么现阶段能保持经济的就是保证内需。
前不久国家也发布“拉动内需稳经济”的相关信号,稳住了股市,同时间也给各大中小企业打了一管鸡血,我们国家有生产能力,把消费能力提起来,经济依旧走的下去。
可是我国的消费都是哪些呢,大致看一看,就是4大类别:衣食住行。
但是仔细想想,衣服和住这两个相对来讲增长驱动力只能算一般,衣服足够多,房子有的住,不太好判断是否能继续拉动。
而剩下两个食和行就明显不太行了,餐饮关门,旅游惨淡,所以今年要靠消费撑起一片天也不是容易的事啊。
所以我们靠什么来提振经济呢?
所有人都正面临这个问题,但是答案,只在少部分人手里。
前段时间日本知名时尚大师山本耀司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没有原创的东西了。大意是说时尚界目前的很多出品都是想法的拼凑,组合,原创新的想法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多种内容来说,我觉得已经有这个迹象,无论是音乐,图书,影音,都已经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面前。
疫情期我也一直在观察,我发现一些奢侈品,餐饮,娱乐等等企业的业务大受打击,其中不乏苹果,腾讯等,携程等知名公司,往常这个季节已经是营销铺天盖地了,而今年已经快到51节了,依然没有促销动作,明显是受了打击。
然而一些世界顶级化妆品,饮料等品牌依旧斥巨资打着广告,收购着新型企业,创新技术。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仿佛一切没有影响,巨头似乎仍然在正常地运行。
与此同时,国家降准,“放水”的消息似乎也一直停留在各大企业的圈中,很多企业仍有信心,对很多头部的企业来说,大方向的调整早在疫情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大方向一般来说是超过当前市场环境的,比如5G,AI等的布局。
疫情,会影响的是当下的市场环境和一部分的未来,但不是所有的未来。对于那些高瞻远瞩的未来企业来说,疫情的结束是他们新方向的开始,而还沉浸在疫情情绪里的诸多人与企业,恐怕就落后于这些已经再次起跑的企业。
而我预测,在这个过渡期里会有一部分企业因为疫情而破产,但与此同时这部分市场需求又会来不及被巨头满足,因此会诞生一个经济空洞,这部分空洞将要么被巨头吞食,要么被创新企业填补,这里会成为新的战场。
比如本来应该有人群在线下聚集的娱乐场所现在没有生意,或者本来因为学生开学而出现的各种文具,教育等需求却因为取消而停滞,本来应该出行旅游现在只能在家玩游戏的大量人口等等。
就是这部分被堆积的消费需求会去向哪里呢?
这部分能量在疫情结束后会怎么释放呢?是一大群人跑出去旅游,还是会做一些别的呢?
我很好奇,我相信很多企业也很好奇,同时也在进行探索。
经济低谷期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类似,市场里会出现企业合并,会有防御性业务出现,同时也会有一些创新业务诞生且被市场注意到。
目前,巨头之间的收并购已经出现,防御性业务也已经出现,但目前创新似乎有一些乏力,目前没有看到很多创新企业的动作。
有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被我们看到,又或是刚才所提到的市场空洞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市场,让企业大胆进入。
总之是一片迷雾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