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于兹迄今,苏轼是我花工夫最多的一位。原说有《宋史》的“苏轼列传”、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开标立范之作、有王统照、崔铭的《苏轼传》作参照,读起来应该更加便利,不料想众人的“多解”、苏轼的“博大”,让我读得愈发艰辛。我试图从他的人生关节、从他的词作中抽丝剥茧,最后映到眼前的也只是千年前那个伟岸的模糊身影。
两宋国祚319年,通过118次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名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仅41人,那一届仅苏氏兄弟两人通过,而成绩能够评为第三等的史上只有苏轼一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21岁那年,与18岁的弟弟苏辙一起随48岁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他们父子三人越秦岭,渡黄河,竟一路携手走进了唐宋八大家人物榜。苏轼是无与伦比的诗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词开豪放一派;用笔行书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读苏轼绕不去的是1079年8月,他在湖州任上,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章中出现了“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流露出了自己对当政的新党的不满和不屑。果不其然,《湖州谢表》被新党看到后,掀起了轩然大波,新党又从苏轼大量的诗词作品中挑选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暗含讥讽的语句,给他扣上了“讽刺朝政、莽撞无礼、对皇上不忠”等罪名。如此重罪,谁敢包庇?苏轼被捕并押解入京,关入御史台大牢,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个“文字狱”,主角正好是宋朝第一才子苏东坡。
任何时候的政治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是后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而文人与文人之间却上演着连台好戏。范仲淹、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欧阳修要复古。苏轼写了几首诗,沈括就寻章摘句,说他有不臣之心。已经七十二岁的老范镇又跳出来为保苏轼要“休了老命”⋯⋯苏轼的命劫最后又是被政敌王安石的那道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侥幸逃脱。
命是保下了,但是从此,苏轼开启了他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直到最后魂归常州,贬来贬去、颠沛流离的人生。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从《水调歌头·中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题西林壁》,后人看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蝶变,同时还看到了一个脱离躯壳的魂魄,一步一步走出忧伤与梦想。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2位“千年英雄”,苏东坡赫然在列,而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其实,苏东坡是不是“英雄”不打紧,让人感奋的是他那颗自由的灵魂烛照万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