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诗词】
五位简友的诗歌,点击原文标题阅读
原文:《苏小小》组诗
作者:古不为
对于写诗的人而言,苏小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每个诗人心中都有一个苏小小罢。舞文弄墨,风花雪月谈笑吟唱,这是文人们骨子里自带的浪漫。
苏小小被看做中国版的“茶花女”,是时代背景下风华绝代的悲情人物。对于才女,我们向来仰慕其才,赞叹其华。对于红颜薄命、命途多舛的才女,更多了哀怜。
作品分别从苏小小常坐油壁车、阮郁绝情、不附孟浪、资助鲍仁高中、鲍仁立碑扶棺等方面作为情感的引线,为苏小小的不幸遭遇抱不平,同时也将自己作为后人的仰慕倾泻而下。对于苏小小仰慕又不仅仅陷于才华的推崇,还有对她自身不卑不亢、从容优雅精神风貌的赞美。
跨越十几个世纪的时空,美人早已香消玉殒,能将她与我们连接起来的纽带,也就是这情意款款的诗意与诗情了罢。
仰望其容兮,月高挽星辰;慕随其才兮,惟墨香以付诗魂。
原文:《在汨罗江的千里之外》
作者:汐水之畔
一首香气扑鼻的百姓味节气诗,也是这百姓味,让人读出了朴实和端庄。
端午节是我们比较浓重的传统节日,提起它,我们就会想起粽子,雄黄酒,艾叶,当然还有更厚重的屈原文化,那种贞洁的民族精神。
诗歌没有从通常化的大精神下笔,而是从粽子的小处着手,运用虚实结合的想象,写出了节日的氛围和自身的感怀,自带浓浓的百姓烟火,所以朴实而端庄。
写粽子的原材料,江米、泥豆、五花肉,这是实;写包捆粽子的绳,小岛的光线、海平线、航线,这是虚。虚实的结合,既烘托了节日氛围,又将一个归乡人的复杂情绪呈现出来,相得益彰。
扎个死结,不再来回漂泊,不再归去,更是对故土情结的表达。
千年以前的是非对错早已物是人非,如今我们能做的只有长久吟唱美好的精神和向往,厚重的历史感也在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之间汨汨流淌。
原文:《你把年岁藏进海里》
作者:Fancee
如果真是第一次写诗歌,我觉得已经不错了。立意、语感、意像都有模有样。
我所知道的刚开始写诗歌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这首作品都有所规避。
第一个是立意的浅白。你把年岁藏进海里,年岁即光阴,或者过往的生活,大海,辽阔而充满未知,把它们藏进海里,就是对记忆、往事的缅怀。
第二个是抒情的直白。这首里面没有赤裸裸写事物表面的象,是通过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将对年岁的抒情有所寄托和象化。
第三个是没有陷进无意义的重复写作。前两段写“你把年岁藏进海里”,我还担心全篇会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循环往复排比式抒发,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砍伐掉诗意。当然排比式重复抒情也是一种写作方法,用得恰当也会相当精彩,但一般比较难驾驭,主要是情感上会流于对仗,从而失去转折与起伏。
最后我觉得语感和想象力都是有亮点的,可以继续尝试多读多写,祝创作丰顺。
原文:《像风走了八百里》
作者:上官飞鸿
像风走了八百里,读了全篇可以用另外两个字概括——遗憾。 从八百里到八千里,再到八万里,讲述了一段渐行渐远的爱情故事。“剧情”或者说情感线是通过其中的信(忘了封口)、话(没有后续)、离开(无声无息)进行铺垫延伸。
与前面的八百里、八千里、八万里对应起来,在情感的起伏和情节的推进逻辑上也是可以讲得通。 这样铺陈显然是有所考虑的,也给作品带来了一些可读性。 相信继续沿着类似的创作方式多多读写,会有不错的收获。
原文:《过去至今》
作者:浮生浅梦
这是一个诗歌活动中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我以为作品精彩的地方在于词汇的选取和比较开阔的氛围表现。
从秋水惊鸿、千山暮雪、豆蔻年华,到浮云飞跃、草木枯荣等,这些词汇给作品带来了表面上的壮阔和体验上的愉悦。
一般现代诗中比较忌讳使用过多四字成语或词汇,会减弱诗意,让人读出僵硬的感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能将恰当的词汇和表现诗歌意境的铺垫性内容自然结合起来,有诗意上的逻辑关联,倒也会增加可读性。
主题是过去至今,那便是对过往体验的总结以及对目前的探析。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比对,这中间就是情感的抒发出处。
总体写得是对一段遗憾的情感吧,还是读出了些许伤怀和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