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

作者: 美文散文分享 | 来源:发表于2021-03-23 14:20 被阅读0次

去国外旅游大多是因陌生而去的,因陌生而新奇,因新奇而好奇,从而在好奇的见识里得到乐趣和知识,但我去新加坡却是向着“熟悉”而去的,因为,那是地球上另一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度。所谓故人乘帆去,绵绵百千年,瀚海波涛之中的他们“现况”如何?青丝已然而去,乡音是否还在?相见会否怦然? 

印象里的初见是从酒店的大堂开始的。一位肤色黑亮的高大汉子在门口接待了我们,熟练而有绅士风度地接过我们的行李,不难辨识,这是一位印度人。进入大堂,迎面便有友好的笑脸相迎,意外的是两位柜台的服务人员一左一右,黑白分明,一个像是华人,另一个则肤色棕黑,或许是马来民族?所谓环境,人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因素,放眼看去,酒店里来往的行人和静坐者,各色人种都有,我像到了一个“国际”的环境里。

一月的新加坡只与夏季有关。夜晚的街道彩灯迷眼,游人如织,香气扑鼻,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乌节路商业街的热闹里。行人仍然是各色的人种,但华人的面孔明显要多于其他。正张望着,忽然传来锣鼓的喧声,原来是一支舞龙的队伍,只见龙首带动龙身,高低跳跃,左右腾挪,在密集的人群里开出了一圈空地,引来围观的人们,更增添了夜市的热闹。这是我熟悉的场景和味道,在离家几千里的南海岛国,我看到了华人移民穿越时空的文化传续,不禁心生暖意。但意外和好奇随着锣鼓的骤停出现了,原来藏在龙身之下的舞者竟然还有欧美和棕黑肤色的面孔,这是一个多民族小伙组成的队伍,流着汗水,展着笑颜,亲密地推搡、嬉闹,又转向下一个表演的地点。中国的习俗舞技被不同种族的人们共同传习?我似不解又兴奋。酒店大堂的所见在此以另一种形式复现,让我的思想不禁活跃起来。

终于站在了新加坡城的象征,鱼尾狮塑像下。洁白的狮首鱼身塑像面朝大海,口吐白瀑,昂首踏浪,形象傲然而灵动。鱼尾狮的象征与新加坡的得名相关,传说一位印度的王子出海看到远方的岛屿,登陆之时忽见一黑首白胸的异物跑过,打听知道是狮子,便用“狮子城”给这个无名的渔村小岛命名,新加坡正是梵语的狮城之义。塑像既表新加坡狮城之义,又用鱼身的变异造型表达与渔村的关联,更象征新加坡从默默渔村乘风破浪,走向国际商城的历程。关于塑像的含义,还有另一种解读,认为象征着乘帆踏浪而至的南下华人先辈对新加坡的贡献。贡献没有问题,新加坡的过去和现在就是一部华人的奋斗史和开拓史,但至少在百余年的历史中,下南洋的华人是无法与昂扬的乘风踏浪扯上关系的,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被称作“猪仔”的华工蜷缩在阴暗的浮动地狱里漂洋过海,才是真实的南下情形。好在先辈的苦难已经化作碧海蓝天、锦绣狮城和欢腾跳跃的翩翩少年了。

鱼尾狮塑像立在新加坡河的出海口,溯河而行,即走入了新加坡历史的时空隧道。行走在清澈热闹的新加坡河边,昔日杂乱的货运河道已经成为高楼、商铺的镜子,水上游船缓缓,岸上游人悠悠,是经济的繁荣带和旅游休闲的中心轴。沿河的景点繁多,古迹的加入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魅力,给了游览更多的兴味,但与其他的国度不同,这里的古迹大都带着鲜明的殖民色彩,又与华人的先辈相联系,便另有了一番艰涩的滋味。

一尊白色的塑像站立在河边,这就是尊为“国父”的莱佛士爵士,新加坡开埠的英国殖民代表,新加坡的首任统治者。他已离世近两百年,却仍以石像之身傲立于他当年登陆的河边,俯视着新加坡的日出日落,船来人往。而在雕像的脚下,一个三口之家正坐在阳伞下悠闲地喝着咖啡。一边是“殖民的国父”高高在上,一边是安详悠闲的华人国民,这样的画面是反差还是和谐?或者仅仅是普通的生活场景,再无其他的意义?在新加坡旅游的数日,我始终处在这种有些挣扎的心理中,并也因此增添了旅游的文化意义和富足。

我在挣扎与富足间来回,眼前幻化着历史和现实的双影。我想到了那个叫圣约翰的小岛。莱佛士在新加坡河边的登陆是本岛的登陆,离本岛五六公里的圣约翰岛才是他的第一登陆点,在此观望,在此确定,从此先是暂租,后是永租,开辟商港,规划城建,建立制度,招募华工,将新加坡纳入英国殖民地一百余年。莱佛士的国父之名因此而来,华工的艰苦也因此而来。而那个圣约翰岛,后来成了下南洋华工的检疫站,凡钱少的乘客,即坐统舱的华人要先到这里检查无疫后才可最后登陆。那是一种悲辱的筛查,无论男女,都要赤身裸体,接受硫磺浴,在硫磺水的刺激下发烧就要被带走。带到哪里?没有看到记载,但知道有女性不堪其辱投海自尽的。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疲惫、瑟缩、呵斥和屈辱。虽然检疫站开设时莱佛士已经调离,但后继的英殖民统治者执行的是相同的思想,视华工为工具和卑贱的种群,视成本和利润为最大的利益。时光真是无情,竟可将殖民和屈辱冲刷漂洗,以至在现在的新加坡,“莱佛士”的印迹时常以荣耀呈现,雕像以外,酒店、学校、书院、机构都有冠名,国父之名不仅嵌入物体、更嵌入人心,且理所当然,不以为奇。英殖民者与新加坡的建立和发展功过是非如何评价,新加坡华人后代的情怀心智如何评价,一定会是一个繁难深刻的学术问题。

鱼尾狮公园、滨海艺术中心、旧国会大厦、皇后坊文物馆、福康宁堡垒、克拉码头、驳船码头、莱佛士坊,以及安德逊桥、文纳桥,等等,沿河而行,景点密集,风光诱人,其中北侧的一段是河岸酒吧街,当年被称为“猪仔场”的克拉码头只剩下标记,周边满是各种肤色的游人和招客的喧语,一派繁华与喜庆。去牛车水看看吧,那里大概有更多的华人面孔和华人因素。

距离新加坡河不远就是牛车水,新加坡的唐人街,因当年南下的华人在此以牛车拉水而得名。牛车水的大门披红挂黄,张灯结彩,一派鲜明的中华特色。街道两侧满是店面和凸出的摊铺,风格与摆设很像中国县城里的街道,不同在商品丰富,游人的肤色也丰富。面对嘈杂和喧闹,不禁想先到“原貌馆”去参观。原貌馆就在进街道大门的不远处,是介绍华人历史的博物馆。红色的窄楼,阴暗的门厅,逼仄的楼道,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那段遥远的时光中。肩挑背扛,衣衫褴褛,腰背弯曲,眼神板滞,这才是南洋先辈初至时期的真实状况。一侧墙壁镶着一块黄色的木牌,赵钱孙李林等姓氏的黑字刻在中国地图的背景之上,“华人乡望图”几个大字赫然在上,震撼心房。乘帆向南去,此去何时归,归时寥无期,望眼北向回。瀚海涛涛,回是回不去了,更何况是“自弃祖亲坟茔”,在朝廷眼里已“与盗贼无异”。好在他们的后代已经生活在现代的都市,文明的国度,再无饥贫之苦,再无抛弃之痛。

正沉浸于历史的形象和物件之中,不觉被另一个场景吸引。在展馆二楼狭小的地板上,围坐着一群孩子,都是华人的面孔,圈子的中间一位欧洲的女士也席地而坐,用英语轻声向孩子们说着什么,应是关于展馆的内容。这真是一个新鲜又奇特的场景,一个欧洲的长辈,用非华族的语言,向一群华人的后代介绍华人先辈的历史,而聆听者神情专注,毫无违和之感。自此,数日以来,我的陌生,不解,纠结和挣扎似乎找到了些答案。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百年变迁,数代更迭,客居已久的华人后代已将他乡当做了故乡,母国在他们的意识里已经发生了位移。加上长期殖民统治和执政府“强化国家意识”的政策推行,华人的文脉已经加入了外来的血液。例如英语已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和第一教学语言,华语则退位为第二教学语言,母语退变为外语。语言的变化必然带来记忆、思维和情感的变化,我们不能期望在这样一种环境里长大的华人对中华文化有多高的认识和认同。但文脉虽然微弱模糊,血脉却不可更改,“晨昏须上祖宗香”,写在南亚华人家谱上的诗句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传承和坚持。想想看,毕竟寺庙还在,宗祠还在,牌位还在,习俗还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坚持者还在,生活在异乡的华人依然是中华的同宗,依然是靠得最近的人。他们在平等、多元的文化环境里工作和生活,自信、快乐、富足而文明,即为幸事矣。

相关文章

  • 「心之海」相见

    今相见亦相见再相见,

  • 魂见

    千里魂相见。 相见怨久别, 相见怨怀冷, 相见恨梦短。

  • 别样的中秋 2017-10-04

    相见恨晚。 But 好过未曾相见。 相见恨晚。

  • 无题

    有相见才有离别,有了离别才能相见; 离别总是很长,相见总是恨短。 试问:若只相见,无离别,哪来惆怅,相见恨晚。 美...

  • 《云烟》

    相见犹如不见, 不见何必相见。 相见亦是云烟, 飘飘模糊不见。

  • 长相思·盼相见

    长相思·盼相见 盼相见,盼相见。若问男女谁心宽,且看茶与饭。盼相见,盼相见。欲问男女泪几碗,薄情人不管。 长相思·...

  • 相见愁

    相见愁 16.6.25 灯火阑珊愁相见, 婵娟十里留盼头。 盼望良久终相见, 相见无言更为愁。

  • 期待相见,终会相见

    一 回忆,在我心深处 楼宇遮挡不住 那些年的朗朗读书声 三十年的光阴 漫漫长河中随意流淌 一张照片、一桩往事 茫茫...

  • 不复相见,不必相见

    1. “姐,他突然联系我,说一直没有忘记我,过年回家想见个面。你说我该怎么办?” “不见!” “姐……” 鹿打来电...

  • 盼相见,怕相见

    盼相见,怕相见 纵有对你诉不完的无尽相思 却不敢为你书写一生的诗篇 每次在梦中与你相见我却无言 再不敢说爱你 想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df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