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迪斯尼和皮克斯于2017年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不仅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还获得了多个奖项。影片用“死亡”这个哲学史上经典话题来演绎“爱”这个人类普遍的情感,用绚烂缤纷的画面和欢快动听的音乐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亡灵世界,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死亡的理解和印象,呈现出一个具有哲理性的死亡主题。
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12岁男孩米格误入亡灵世界,为了得到曾曾祖父的祝福并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开启了一次奇妙而感人的亡灵之旅的故事。影片最突出的特点是颠覆了对死亡的理解和印象。
米格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成为音乐家,但是因为自己的曾曾祖父当年为了音乐而抛弃家庭,音乐便成了这个家族的诅咒,所有成员都不能接触音乐。米格必须在梦想和家人之间做出选择。他选择了梦想。为了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他潜入墓地偷吉他而被困亡灵世界,并和流浪汉埃克托一同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最终领悟到了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影片正是以家人和亲情为核心展开对死亡的诠释。埃克托的朋友猪皮哥因为被活着的人遗忘而变成一缕轻烟消散了,埃克托也因为女儿COCO对自己记忆的逐渐丧失而将面临和猪皮哥同样的遭遇,由此带出了“终极死亡”的概念: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被熟悉和了解自己的人所遗忘。(When there’s no one left in the living world who remembers you, you disappear from this world. We call it the final death. Our memories, they have to be passed down by those who knew us in life. In stories they tell about us. )“熟悉和了解自己的人”指的就是家人。因此“被家人遗忘才是终极死亡”的概念成为故事的核心矛盾,牵引着人物的行动和剧情的发展,成为影片的最大亮点和震撼人心的原因。
“死亡”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可怕的感觉,尽管在很多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中都经常出现“死亡”主题,但在《寻梦环游记》中,它却以一种新奇而又美妙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墨西哥人用亡灵节来祭祀逝去的亲人,不但没有沉痛和悲哀之情,反而有种欢度节日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剪纸,金光灿灿的花瓣,热闹的广场,绚烂的烟花,逝去的亲人们在这天穿过花瓣桥回到家,吃着祭坛上的食物,欢歌共舞,其乐融融。就连亡灵世界都是五彩缤纷,美妙温馨的:高耸的塔楼建筑,便利的现代化生活设施,充满生机和色彩鲜艳的亡灵们如活人般工作和生活,与没死之前完全一样,甚至更加多彩多姿。这些充分体现了墨西哥人对待死亡持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同时也颠覆了死亡在观众心目中阴森可怕的印象。
至于中国人的生死观,一般可分为儒释道三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死亡是充满恐惧和避忌的。正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无需多虑,只需好好地活着,努力实现人生在世的价值,这种重生轻死的态度是中国主导性的生死观。与之相比,佛教的死亡观则认为人生就是对欲望的一种执念,本身即是痛苦。若想脱离苦海唯有灭绝欲望,经过轮回进入涅槃境界,由此将死亡作为脱离人生苦海来接受。道家的死亡观则以庄子的超脱论为主,将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人与自然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生是短暂而有限的,死才是重归自然,达至无限的终极途径,表现出一种积极豁达的态度。
影片中墨西哥人的生死观与中国道家生死观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在“庄周梦蝶”的故事里,庄子把自己和蝴蝶在梦内梦外进行转化,这就如同生死一般,进行了空间的转换。他甚至把死亡看成是远离家乡的人多年后重返故乡一般自然、亲切,无所畏惧(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这与墨西哥人的死亡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亡灵世界是活人世界的延续,与活人世界没有不同,只是一种空间的转换;进入亡灵世界就如同重返故乡一般,可以和以前的家人一起生活;在那里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拥有活人的记忆,便可以在亡灵世界里得到永生。
无论是儒家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道家个人与自然的统一,或者是佛教的轮回之说,它们都是想通过有限与无限,小我和大我的问题来发现不同意义上的个人不朽,其实也就是个体生命在死后的某种延续。从这个层面来看,墨西哥人的死亡观中所强调也是一种个人不朽,当肉体死亡即个体生命在活人世界结束后,亡灵世界便成为他们实现个人不朽这个愿望的地方,唯一的条件是要获得来自活人世界的记忆。
由此来看,“记忆”在整部影片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亡灵世界里的人需要得到生者的供奉和追思才能通过花瓣桥回到活人世界与亲人相聚,另一方面如果亡灵世界的人被生者遗忘,就会彻底消失,成为真正的死亡。因此由“记忆”所指向的死亡是一种社会性的死亡而非自然性的死亡,这与道家从自然性角度去看待死亡是有所不同的。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死本属自然之物,死亡只是一种物质的变化和消解。而人的社会性死亡是指个体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之间产生了隔阂或者断裂,因此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某种社会关系的终结。例如德拉库斯的自然性死亡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他依旧可以享受着歌迷对他的崇拜和热爱。但当真相大白后,他则被人唾弃并遗忘,即是面临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反观埃克托,他从一开始就处于社会性死亡的边缘,最后因为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认可,才避免了真正的死亡。影片正是通过这种社会性死亡的演绎来传达善良和正直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寻梦环游记》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打造了一个颠覆传统概念的死亡世界,对死亡主题的演绎也做到了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作为一部商业动画电影,的确非常成功。中墨两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看待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上却有几分相同,无论是关注死亡的自然性还是社会性,两国通过道德标准来定义人生价值的观念也是非常一致的,这也成为影片能够感动中国观众的原因之一。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概念一样,影片或许也是希望借着对死亡的认识来思考生命,积极筹划生命,积极设计自我,为人生寻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小小/2021/04
参考书目:
周正舒,孙家俊:《庄子逍遥人生》,(台北:吉根出版社,2001年),页202。
周国平:《安静的位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226-237。
曾佩琦:《老庄思想》,(台湾:易博士文化,2013年),页110-112。
美国迪斯尼公司:《寻梦环游记coco》(迪斯尼英文原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页99。
参考文献:
李淑杰:<论《寻梦环游记》的主题立意>,《电影文学》第4期(2018年2月),页99-101。
杨林:<《寻梦环游记》的艺术伦理价值研究>,《电影文学》总第720期(2019年3月),页128-1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