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首部反映“小学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孽缘》,日前在我的睡梦中每晚巡回热播,该剧演员阵容强大,人数堪称史上之最,收到了热烈反响并带动引发观众回忆在校的那段从教岁月。
我和班里20多个调皮孩子构成了剧中主演,从新授知识到考前复习,每一集都在上演着数学老师和孩子在这期间互相‘尔虞我诈’地斗争着。
作为很少追剧的我,每天都会被剧中精彩内容惊醒,甚至哭醒,当然,也会深陷剧情不能自拔,对着空气扯着嗓子大喊“看清楚,今天还有这么多孩子错这道题,5✖️8应该读作5乘8,数字要小写,小写,是乘,乘,一个字,不是两个字……”
而这时,“快醒醒,做噩梦了吧,没事儿,没事儿,已经放假,不用上课了……”
对,终于放假了,老师气疯之前放假,家长气疯之前开学,读书不易,教书更不易。想想考试那天,在家休息的自己比考场的学生还紧张,在猜想考试卷子的同时还在思考自己是否遗漏掉知识点,是否都强调了易错点,是否给孩子们复习全面了,是否,是否……
就这样,学生考试中,我如坐针毡。
然而,学生考试后,我如雷轰顶。
看着成绩单,我自言自语道:“孽缘呀,为啥都是99,那一分哪儿去了?哪儿去了?跟着小青蛙满世界旅游去了?”

虽说成绩证明不了一切,但它足以说明部分。我开始反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样都是学生,差距这么大,也许我就是这个不会教的老师?难道肚里的宝宝真的分散我注意力了?
当然,于生,马虎不认真是他们最铁的‘好朋友’,难道他们又没仔细读题?把‘乘’写成‘乘以’?把‘除以’写成‘除’?三七二十一背成三七二十四……
然而,看完第一张卷子,困扰我数天的问题便瞬间雾消云散,原来那纠结的一分没有跟小青蛙旅游去,错不在学生,而在我,那一分跟着我回家了。
平常教学中,一直强调孩子必须写单位,数学问题中‘多少’后面的名词就是单位,但‘名词’这个词语在低年级孩子的字典中尚未得到破解,于是,换成他们能听明白的话儿,改成强调‘多少’后面的词就是单位。
于是,在遇到“学校距离小明家有多远?”时,班里听话的熊孩子们答“3×5=15(远),学校距离小明家有15远”,看着这些天真的答案,我哈哈大笑,感叹每天和这些可爱的孩子在一起也挺幸福的。

俗话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喝,听话的孩子没糖吃”,因此,班里听话的孩子,只因太听老师的话——算式后面记得写单位,在回答倍数问题时,也仔仔细细认真地在括号里带上了老师口里所谓的单位——倍“24➗6=4(倍)”,真棒!老师的话儿我都记得。

但“倍”不能做单位名称,它与其他单位名称的区别在于:一个,一朵,这些都是具体的量,但如果只给两个字“一倍”,那么一倍到底是多少呢?它不可具体表示出来,所以,只能用来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故被扣一分。
好友知道原因后,故意逗乐我:“好在班里有几个孩子没听你话儿,得了满分,还算完满”。
问题的症结虽然找到了,但‘小心眼’的我继续陷入自责,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个问题,班里那些听话的孩子就不会这样被我坑了,于是,曾经说过的话儿再次出现在脑海里“尚未成熟的孩子是一张张干净的白纸,我们的一言一行犹如一笔一画般在上面勾勒,我们画什么,他们就是什么”。
所以,这次事件再次给我警醒,学生们的这张白纸需要极认真对待,我们为其写下的每一个定义,下笔之前都应值得商榷,一个不小心,也能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学生,甚至会像前苏联宇航员因一个小数点丧命,酿成悲剧。
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因此,谢谢这次错误,让我深知认真的重要性,当然,还要谢谢之前学校的教研活动以及各位前辈的悉心指教,使我不断专业、进步,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作为青年教师,它们让我更好更快成长,故借以此文,想对我最爱的孩子们,说声对不起,‘孽缘’也是缘,愿重新站在讲台的我更加专业,能够陪伴你们一起健康长大,愿《孽缘》持续更新,相信全体演员终会以欢乐大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