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一)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一)

作者: 萤火阑珊2003 | 来源:发表于2023-11-05 23:09 被阅读0次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性、重大性和史诗性特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在当时人们争论中国发展道路是“先要发展资本主义”还是继续“无产阶级革命方向”,茅盾创作了著名的《子夜》回答这个时代问题,以形象的表现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在人物塑造上常从复杂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追求人物的多面性、立体化描写;如《子夜》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茅盾,描写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命运,也串联着各种繁复杂乱的社会关系。其中有着丰富的人物刻画,如吴荪甫,他自私、贪婪、专制、平庸,却是个“铁腕人物”有着很大的野心、理想与抱负。他有着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倾向与要求,却又反对工农起义运动等等。在小说结构上呈蛛网状式结构,表现上心理描写为主。如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和小说中大量心理描写。相比老舍、巴金,茅盾更注重对时代的反馈与描写,以宏大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尖锐的矛盾为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s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