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日的慕尼黑三大美术馆的门票是仅要一欧元的。花上一欧元,你可以来到这个总共三层展览空间的现代建筑里“耗”上一整天。与这里“居住”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洋艺术家们“对个眼”,切身感受那个“打了鸡血”的时代“井喷式”的西洋艺术流派大发展;和这里“飘荡”着的“神秘主义”者们的影子来一场邂逅,慨叹一下这“简直了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的神奇;最后和一群“连自己都不说理解自己”的“艺术疯子”们来一场“思想的骂战”,“互怼”一句“我去!这也能叫艺术品”。一个再平常不够的礼拜天,瞬间“被放映”了好么多的“小剧场”,无需呼朋引伴,一个人,一座馆,处处皆是“戏”,倒也给出了名的枯燥乏味的德国礼拜日平添了一些色彩,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美术馆的圆形大天窗进入门脸儿出奇低调的慕尼黑当代美术馆便是空旷的圆形大厅。无论是盛夏里的空调,还是严冬时的暖气,阳光透过美术馆大厅正上方的圆形大天窗所照射下的光总会给人以一种“不真实感”,使人眩晕,使人忘记时间。也许每一座当代美术馆的建筑风格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举架极高而中厅空旷,也就是说中间留有一大块空地上方未分隔楼层,直通屋顶;然后是一段长长的宽阔阶梯,直接连接底层和顶层,而顶层与中层的到达方式一般是侧梯或者升降式电梯;最后是“清一色”的建筑内饰,要么是米黄色的大理石墙面,要么是灰白色的石灰墙质感,建筑内部通体一色,而且基本不含高反射度的玻璃或陶瓷材质。个人感觉,这也许出于以下几点考量的原因:首先,要获得极佳的采光,最环保的做法当然就是开大窗户;其次,要想获得更加的空间感,中空的格局可以摆脱传统建筑楼层之间的“压迫感”;最后,完整却也许会单一的色调营造出一种“空而不寂”的“满足感”和“和谐感”。
马蒂斯的静物画当代美术馆展出的重量级作品显然集中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这一系例西方艺术流派。在以塞尚,梵高和高更代表的后印象派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各艺术思潮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而第一个“名垂青史”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野兽派”,其代表人物便是享有“抽象主义之父”的马蒂斯。
初闻“野兽派”,许多人会误以为马蒂斯这群画家是不是各个“行如野兽”,会潜意识里认为他们画的画会充满了血腥暴力。所以当观者看到一幅幅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静物画是会想不通为何这群画家会被冠以“野兽”。其实,这些有趣的名称往往来源于戏谑甚至是毁谤。回想当年,莫奈的“日出”被冠以“印象”一次,于是成就了“统治”西洋现代绘画史近百年的“印象派”。“野兽派”一次也同样拜当年一群“习惯了的”学院派和保守派们所创,为的是讽刺马蒂斯们的用色的“夸张”和“不按照透视的”形象。保守派认为这种做法是“野蛮的”,是“不可理喻的”,当然,西洋艺术就是这么被一直“不可理喻的”批判着发展至今的。
“典型的”毕加索立体派作品感谢马蒂斯一辈人不断去尝试突破传统的色彩与形体对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桎梏,到了大名鼎鼎的毕加索时代,“抽象艺术”终于彻彻底底被人们思考和尝试接受。如果说文艺复兴之前,画家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画的像”,那么照相机的出现迫使他们做出改变;如果说到了后印象派,画家们追求“有情绪的色彩表达”,传统的三维透视被抛弃,画面趋于平面化和二维化,那么“抽象主义”彻彻底底打破了形体固有的状态,仿佛一切固态的人和物都成为了流淌着的液体,绘画作品从此也成为了跟随不同“诠释者”所表达不同含义的真正的“思想的载体”。
达利的超现实“语言”无论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想要借助观者的视角重新拼接组合来构建属于观者自己的艺术内涵,还是达利和玛格丽特的“超现实主义”所更加深化维度与空间,另观者得意沉浸在更加深入和“强迫性的”思考中,“抽象主义”皆为当代艺术的“大面积”到来开辟了一条通途。“思想”已经成为了一副画作最核心的“灵魂”,所有的“形”,“色”与“构图”皆成为思想的载体,甚至有些思想不需要任何载体,或者说需要不同类型的载体。
朝鲜艺术家的“套娃”装置作品继续深入二层的展厅,沿着时间的发展,愈来愈多当代艺术作品会映入眼帘。也许提到当代艺术,无论是中国艺术家还是国外艺术家总难免有些“战战兢兢”。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艺术更加浓缩为一种思想和一种概念,表达形式不单单局限于架上艺术和装置作品,摄影,视频,声音记录,多媒体时代为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表达提供了太多太多可能,实在不行,“赤裸裸“的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加以诠释。
韩国年轻人的口香糖纸小人当代艺术的另一大特点是“关注当下”。也许是从杜尚的“小便器”开始,艺术“被”走下了神坛,人们不再把艺术看作“高高在上”且“遥不可攀”的“神圣之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只不过的不同观者的视角不同而已。人们为了在艺术中“宣泄”某一份情感,从实际生活的直观经历中“信手拈来”创作题材,借助“适当的”表现媒介,“放大”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不求“取悦”观者,甚至不求“引起共鸣”,有的只为“聊以慰藉”,有的只为“不吐不快”。
一件名为“无题”的作品好比一位朝鲜艺术家拜访了一屋子的大大小小的套娃,通过它们传达她自己对与家庭和故乡的理解,在她眼中,套娃好象征着孕育与传承,而你也可以说这“摇摆不定”才得以在不平静的岁月里“左右逢源”,为的可能正是腹中的“一家子”。再好比一群韩国年轻人用口香糖锡纸信手捏成的小人们,形态各异地摆了一间大屋子满地,有的像变形金刚,有的像人猿泰山,我不晓得这些小人们想要诠释什么,是对美好童年的怅惘,还是对无聊生活的调侃。当然,许多艺术品是没发形容和解释的,因为它们本来也不需要解释,否则它们为何皆以“Untitled (无题)” 为名。
通向地下一层的设计展区最后,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慕尼黑当代美术馆的地下一层是和上层展览空间等大的一块展览区域,用以展示艺术在设计中的体现,不单单是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还囊括了空间设计和概念设计。从锅碗瓢盆到桌椅板凳,从汽车轮船到飞艇火箭,从居家环境到地球生态,所有新事物的产生皆源于创造力,而艺术在当下便是创造力的最好代名词。一个有艺术思想的人不会缺乏创造力,而同时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生活的艺术家。
此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