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3283/6b06ca09642ad22c.jpeg)
巴塞尔,瑞士的第二大城市,尽管人口只有二十万左右,却拥有三十多家美术馆和艺术馆。位于三国交界的巴塞尔,刚柔并济了德意志的严谨和法兰西的浪漫,莱茵河自南至北穿城而过,将巴塞尔一分为二,左岸拥有着文化经济的中心地段,右岸聚集了众多艺术画廊以及独立艺术家,颇有些巴黎的味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3283/42cf9b2cbd4e6c2c.jpeg)
秋天的欧洲内陆平添了些许明媚之感。展在巴塞尔美术馆新址的顶层远眺莱茵河两岸的巴塞尔城,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西洋的余晖正在铆足劲力为城市抵挡夜晚到来前的秋寒。回到美术馆室内,发觉这间十七世纪的建筑依旧在默默保管着内中的各样艺术品。正是这间全欧洲第一座对外开放的美术馆,伫立在瑞士这片历来中立的国土上,躲过了数次战争,带着从中世纪至今的一件件艺术作品向来拜访她的每一个观众予以微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3283/333b3dbdcfc8a87f.jpeg)
想来提到“巴塞尔”和“艺术”,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巴塞尔艺术展”。这个始办于1970年的艺术大展,每年都将邀请全世界顶尖的画廊带着自己的藏品前来交流,展览对象主要针对当代艺术。而从2013年起,巴塞尔艺术展机构买下了香港国际艺术展这一在亚洲举足轻重的当代艺术作品展,从此“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成功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巴塞尔”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瑞士旅游介绍上的一个城市名称,它更代表了一年一度全世界当代艺术的“顶级聚会”。也许是为了营造更适合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氛围,巴塞尔美术馆也在原有的老馆基础上建设了更适合表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新馆。有趣的是,新馆并未独立于老馆“另建门户”,而是依傍其左右,通过一段走廊相连。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3283/b0bf2193e4a911f5.jpeg)
巴塞尔美术馆的老馆经历了近四百个年头的洗礼,她依旧保持着当年巴洛克式的高大与恢弘。走进她,你会闻到熟悉的罗丹和高更那个年代的味道,你会看到她泛黄了的墙面与岁月留下来的斑驳的痕迹。她就像是“青铜时代”那个依旧充斥着矛盾与幻想的年轻人,她就像高更壁画上从太平洋岛屿上走来的土著妇人。她见证着西方艺术的历史,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本身。
在新馆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空旷的展厅内铺满整整一面墙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可以感受将艺术作品与展厅合二为一的成果。也许这正是当代艺术的魅力,它 不仅仅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压根儿就没有形式可言。架上也好,多媒体也罢,当代艺术甚至在表现的是一种“艺术环境”,一种浸润在空气里了的“艺术呼吸”。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讲究”起“布展”,即如何布置艺术作品得以充满利用好现有的展览空间,从而使得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更为精准且舒服的展示给观者。光线,布局,以及观者的“介入感”,这些因素都逐渐与当代艺术作品相互融合,而此刻,艺术作品已经从它固有的框架中“活化”出来,邀请观众一起演绎。我想,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生命力”。
回到老馆,这里永久展出的不乏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的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各主要西方艺术流派的艺术作品。特别的是,巴塞尔美术馆收藏了很多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的代表作品。看着这些“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作品,许多人不理解为何这些“连小学生都能画出来的”作品会得以如此的备受瞩目。我想说的是,这些作品并不仅仅是一块油画布上面的“条纹和色块”,它们代表着上世纪中期的艺术家们一种强烈的艺术诉求。当色彩回归原有和本初,“红黄蓝”三原色便可以诠释和代表一切;当造型和构图全部归为原始的状态,“直线和方块”便是一切形体的最终归宿。没错,它们比毕加索的“立体派”还要“抽象”,它们比马蒂斯的“野兽派”还要“不吝啬对比色的杂糅”。
当然,除了蒙德里安,这里还收藏了卢梭的“奇幻植物园”,毕加索的“肢解了的小提琴”,蒙德利阿尼的“小妇人”,甚至还有桀骜不驯的席勒“自拍”,以及达利的“浑身上下开满抽屉的摩登女郎”。除此之外,这里还专门给高更分出一个小厅,为这位“奇人”展览他的作品。
也许你会说,巴塞尔美术馆像是“一锅粥”,谁的代表作都有那么一两幅,但又没有一个特别专一的“镇馆画家”。但是我个人反而觉得,这正是巴塞尔美术馆的特色,也恰恰是收到了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中立的影响。在这里,至少你可以快速了解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方艺术史,你可以见识到从印象派到当代艺术的各个西方艺术流派,从这一点来看,我想巴塞尔美术馆也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了。
此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