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26
接下来,子思又引了孔子一段话,这是中庸的第11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在这里,孔子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对于什么是“素隐行怪”,古人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朱熹认为,原文应该是”索隐行怪”,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抄写错误,后来以讹传讹,“索”变成了“素”。“索隐”就是追求那种隐含的东西,“行怪”指其行为是相当怪异的。
换句话说,就是专门追求离奇诡异,这样的人“后世有述焉”,后代也会记住他,他也能留名,为什么以怪出名!但孔子说“吾弗为之矣”,孔子明确说他不会这样做,这样做能不能出名?能,但孔子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留下的不是中庸的名,不是正道的名,是一个怪异的名。
儒家追求靠“三不朽”成名,就是立功、立德、立言,靠你的道德、你的修养、你的学识、你的视野、你的人品来得到大家的关注与尊重,得到后世的记载和敬仰,在儒家看来,这种成名才是正道,学识、人品、事业样样都立不住,最后还不得不靠怪异出名,那只能证明这个人修养不够,不是值得荣耀的事情,所以孔子才明确表示他不会这样做。
摘自:《中庸别讲》
作者: 杨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