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自己要先解读整本书,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解读整本书要给孩子带去什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多读几遍,把书反复地读。
2. 了解学生,思考哪些点可以带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送给他们的东西能够使他们在跳一跳时可以摘到是相当理想的。
3. 整本书在设计的时候要有整体的框架结构。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要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练习,包括学习单。
4. 学习单可以以章节为单位制作,也可以以整本书作为背景研究。学习单可以在推进的时候作为交流的辅助工具,也可以是在交流课时作为交流的媒介。学习单的设计可以以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影响人物成长的事件等不同角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或为交流课作充分地交流而设计的。交流课不是仅仅交流学习单,学习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与我们心中欲带给孩子的主题性思考有关。
5. 学习单的设计参照老付的可视化思维工具讲座。
6. 每本书或许有多个主题。依据自身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主体与学生交流。一节课可以只交流一个主题,也可以交流多个主题,但初学者不宜过多,以免课堂难以把控。选择一至两个最佳。这个主题应当始终如一地贯穿并蕴含在导读、推进及交流课中。
7. 同一本书的同一个主题对于不同年龄层面的学生来说谈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友谊,中低年级的孩子可能只要从文字表面感受到友谊的可贵就行,但中高年级就需要对“友谊”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不再是停留在谁帮助了谁,而是就算朋友有种种缺点,仍然宽容接纳等等。
8. 常规整本书的几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导读课就是在学生还没接触到这本书时,教师进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实施的课型,主要以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为主,渗透阅读方法为辅。推进课是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以情节带动情节,推动整个班的阅读进度,说白了就是拉一拉那些后进的,保证整本书的阅读效果。但,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推进课较少单独成为一节,有时也可以是5-10分钟的整体推进。交流课一般是在学生读完整本书之后组织实施的课程。一般一节课或多节课完成,是整本数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9. 导读课的兴趣激发的一般方法就是选取整本书中有趣的片段呈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出示整本书中有意思的片段(趣味性强或有悬念性的片段)加上教师的讲述更能激发孩子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低年级的整本书导读课以教师大声朗读片段为主。当然,低年级刚开始实施整本书教学,也不介意教师纯粹大声朗读,教师的声音就是在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中高年级也可以教师朗读,或者出示若干个片段,引导孩子读,同时还要关注所选的片段之间最好是有关联某个主题的,不同的主题或者是角度设计不同的点,呈现不同的片段。引导孩子关注细节,渗透阅读方法也是必要的。导读课有时也可以是5-10分钟。
10. 交流课一般从梳理情节开始,梳理情节的方式可以蕴含在学习单中,也可以师生一同在课上梳理,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整本书一次性梳理,也可以分阶段或章节来梳理。不同的年段可以使用不同的梳理方式。其次就是围绕这本书的主题设计不同的话题,话题与问题是有区别的。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单向性的、确定的。而话题的答案是多维度的、不确定的。因此,教师要锻炼自己提炼话题的能力。可以以片段引出你要带领孩子们探讨的话题,也可以以学习单上的设计来引出话题。就一本儿童面对的整本书来说(绿野仙踪),最可能蕴含的主体是“成长”。当然,还有“梦想”、“友情”、“魔法”、“幻想与现实”……无论哪一种主题下的话题讨论,都必须紧扣最终的主题。选择孩子喜欢的、能够接受的路径来组织讨论。话题在设计时能够体现层次感就更好了。一节交流课的主题可以有多个,但一切都得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来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