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这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日子!
清晨五点五十分,睡眼惺忪的我忽然听到急急的下楼的脚步声,紧接着,耳边传来女儿的兴奋的声音:“妈,我今天要开始跑步啦!我去找同学一起跑!”
什么?!我应该没听错吧?这孩子竟然要晨跑?忽地一下,我从床上弹起。当有点懵的我送她出门的时候,女儿不忘再叮咛了一句:“等我回来时要在家里吃早点!有啥做啥。”
我真的没听错?!女儿真的跑步去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忽地一下舒展开来,久违的轻松愉悦像轻灵的鸟儿在心空上自由飞翔。
两年半,整整两年半!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女儿就遭遇了青春的“劫难”,那个叫叛逆期的“恶魔”便夺走了我眼中的乖宝宝,同学心目中的优秀生。
那时,女儿刚转学半年,回到县城里,种种不适,尤其是班主任的一句话让她觉得自己自尊心受损。开始玩手机,开始闹情绪,开始一点点地放弃自己。
从拿着我手机玩到要求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控制时间玩到率性恣意地疯玩,从大声说话到大哭大闹再到摔门砸墙,我的泪不知流了多少次,我的心不知痛了多少回。
失望、愤怒、焦虑、暴躁,就像一只只虫子撕咬着我早已千疮百孔的心。日子就像一条无边无际的河,而我永远看不到尽头。
毫无任何悬念,女儿的中考成绩一塌糊涂,本来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的她,竟因2分和这所学校绝缘。
当全家人的心沉到谷底却依然想办法想让她去重点高中的时候,她却斩钉截铁地说:“宁可做鸡头,也不做凤尾!”
有了这句话,有了这种态度,本想着她可能想通了,开始奋发向上了。谁知,她这只是说说而已。去了普通的高中,对自己越来越放松,成绩一次比一次差。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的话也不想听,一意孤行的她前途一片渺茫。
当无比煎熬的心痛得已经麻木的时候,就在四个月前,那是4月21日,幸运的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贵人——京师问学青少年大生涯研究院院长、教育心理学专家汪于萼老师。
在她的指点下,我终于不再焦虑,我开始和自己和解,开始接纳自我也试着接纳女儿,开始以温柔的姿态和女儿相处。
在她的指导下,我开始读卡罗多·德韦克的《终身成长》和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并在网上听课、完成作业打卡。暑假里,开始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健身、读书,偶尔也写作,和朋友愉快地聊天,和家人和谐地相处。
当一切都风淡云轻的时候,你便会觉得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
很快地,高一的日子就在女儿尽情玩手机的指缝间溜走。刚考完期末试,女儿就迫不及待地联系了一个在超市的临时工作,她决定了——要在暑假打工!
一直以为,从小就没吃过苦的她只不过是尝试一下,等新鲜劲过去了就会自动放弃。谁知,她竟干了近四十天,期间因为裁人还换了一份工作。她说,超市的阿姨都夸她能力强,能吃苦;和她年龄相仿的暑期工都喊她姐姐;她还说,打工太苦啦,她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一本,最好是211或者985!
几天前,她剪了长发;昨天,她出去打印了老师发在群里的作业;今天,她五点多钟起床,开始晨跑。
是的,晨练回家的她一吃完早点倒头就睡,翻开课本、读书学习可能还没提上她的日程,但我知道,一个要挣脱叛逆的孩子真得很不容易,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等待就是最好的陪伴!或许,我期待的种子未必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这颗种子有破土而出的愿望,有坚韧不拔的挤劲。终有一天,她会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她会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