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告诉我们的事处世电影
突然的自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

突然的自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

作者: 嘟嘟与黑钟 | 来源:发表于2015-07-21 14:35 被阅读2809次

    终于在一个光线挺好的上午,看完了《牯岭街》。

    不谈演技,来说说这个故事。

    这是个发生在1960年代的台湾的中产一家怎么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从平淡波澜不惊的生活摔得支离破碎的故事。爸爸是从广州到上海来台湾的耿直男人,妈妈女校出身爱唠叨,他们有共同的在台湾做得不错的好友,大姐上海出身,正好要去美国读书了,二哥性格和四儿一样老实,弹子球打得特别好,二姐信教,小妹还在长身体,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很乖。

    一家人挤在牯岭街的日式住房里面,他们平日里接触的有本地的杂货店老板,也有一起从大陆来的朋友们。在学校里的孩子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也被分为了好几个不同的派系,四儿没考好考上了夜间部,也就认识了以HONEY为首的一票学校团体,再加上眷村以山东为首的一群学校团体,为了争夺一个地盘叫做小公园的酒吧的控制权,两方杠了起来。孩子们玩的地方有个电影片场,再不远处有个靶场,生活确实不大,在这片地方,兜兜转转来来回回。

    《孽子》所写的也是差不多的时间,可以看到当时的台北大环境下似乎有种漂泊而来的焦躁感,特别是在少年们的身上能够感知到,帮派的兴起和这种大时代的焦灼感不无关系,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时候,抱团爆粗口,似乎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一边将所有的道路都以中正仁义友爱廉孝命名,而人因为失乡而变得越来越不像是自己。

    善在黑暗中闪着光,可是这微光实在是太微弱了。

    父亲。

    小四被一步一步的卷入到帮派斗争中其实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虽然小四儿的脾气不好,但是如果当时所有按照既定轨道来走,他本是要慢慢地离开这个环境的,和小猫小马他们走不同的道路,但是他的人生迎来了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小明,另一个是爸爸。相比起小明,爸爸被无端叫去隔离审查是整个事情最终发生的最重要的点。导演用了将近有二十分钟来表现爸爸受折磨的过程。这个审查来的很突兀,不太能找得到清楚的源,也是突兀的结尾。放大到一整个时代来说,可能只是一次例行检查,但是对于一个本身心性就特别高傲的大学教授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的酷刑。日夜不停的审查,一次又一次的翻底,没有因果,哪怕说错一句话,就会万劫不复的紧张感,在他出来之后看向自家老婆的那一眼里面才真正的完全显露出来。

    之后他多疑、暴怒、卑躬屈膝的求人。这让他的儿子心中那个英雄慢慢地垮下来。

    自古美人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英雄是不能垮的,在英雄电影里面他们总是能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再站起来,可是事实就是并不是这样,张震的英雄垮了就再没有站起来。

    母亲哭得撕心裂肺,父亲鸡毛掸子一下一下抽打在二哥的身上,全家惊天动地,这哪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常态啊。

    最让人流泪的并非在多惨的遭遇,而是在遭遇到这些悲惨的时候他们家的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尤其是五个姊妹之间的感情,电影几笔勾画,第一次是二哥拿了妈妈的手表,大姐直接拿钱出来骂了一顿让他们去把表赎回来,这件事情并没有告诉妈妈。接着是老三在搬书的时候看到小四写的字条,也只是震惊了一下,没有告诉妈妈,小四找二哥借钱泡小翠,把妈妈的手表当了,二哥去弹子房去赌球赎回来,这件事情本来不会被妈妈知道,直到小妹因为和大姐拌嘴而被捅破。多说一句小妹一直以来都是极其羡慕大姐的,从她看到大姐穿的衣服时候羡慕得不得了的眼神中可以窥探一二。二哥死守着没说告发小四,被打得满地滚爬大姐扑上来替他挡掸子,小妹也跑了上来抱住父亲,二姐在外面叫住了小四,说你最好不要上去。平日里大姐泼辣伶俐,二姐内心信教,二哥老实被欺负,小四执拗,小妹不懂事,小小拌嘴有,争吵也有,在妈妈面前不入眼的勾心斗角也有,但是电影让我们看到人和人的联系是血与血的联系,我们总说台湾电影关注家庭,是因为在很多台湾电影的家的刻画,是特别有血肉的。

    像李安的《饮食男女》《推手》里面所表现的那种亲情和这种都是这样。平时的争吵是真,在大事来临的时候的扶助也是真,这就是生活。

    说起来,二姐应该算是最懂小四的人。电影对这个人物的着笔不多,可是在《饮食男女》里面也有个信教的大姐,因为青春期的诸多压抑却找不到出口因此选择信教的人生旅程来看,二姐的选择应该是相似的。或者说非信教家庭的年轻女性信教的理由应该来说是差不多,尤其是在青春期时期信基督教的。因此才会有在小四郁闷时候,对着小四神叨叨地说你的心颇不平静,在家庭惨状时于黑暗中对弟弟说神救人,给他热心的联络牧师,在得知弟弟杀人之后是她最为崩溃,奔跑、尖叫、大哭。

    她其实并非是要拉人入教,在某些程度上,她也觉得他们俩很像,可以说姐姐是教化的化身,所以她最后的奔溃口是尖叫大哭,而小四儿则变成了杀人。

    如果说将二姐视为小四的外显,那小四本身是原罪的化身,其实是不对的。小四是真正被教化过的孩子,他的心中的良善和正义驱使着他做事。他的桀骜不驯是用来抵抗外界的浑浊,污蔑他的老师、陷害他的同学、抄他作业的同学,他不想也不愿意跟他们混为一谈。有两次,一次是拿着砖头去准备丢喝醉的老板,二个是拿着刀去看濒死的山东,他都没有最终下手,第一次是救人,第二次是转身离开。在面对一次大过一次退学的时候,他在他爸爸那儿看到正义,并且用自己的正义来挥击球棒,在看电影的人看来他是可怜,值得怜惜,希望外界能够善待他,甚至希望他能稍微低点头对自己好一点,可是从头到尾,至死至终可以看到,小四儿没有一点妥协,他甚至是自傲的,他和他们不一样,和这个世界不一样。他甚至要争口气来考上日间部。真真到了最后,他对恶女(例如小翠)是看不起的,他都只是用“正义”来解救小明,用他的法则来杀掉小明身上的“恶”。

    应该不止一篇影评上面提到了小四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确实如此。小四儿在他爸爸的身上看到了这种正义的力量,他能用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也在他爸爸身上看到了这种正义的恶果,他牵扯着他的爸爸最后变得不堪一击。

    这世间所有的恶铺面向他袭来,在这个敏感的年纪,变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小明

    电影海报上是两双眼睛,一双小四的一双小明的。小明的眼睛我认真的看了看,丹凤眼,干净清澈,还真是一双特别美的眼睛。

    小明和母亲一直寄人篱下的生活着,先是在舅父家,后来又搬家,再搬家,直到后来搬到小马家。小明无疑是早熟的,她和滑头、HONEY、小马、小四、小医生都谈恋爱,甚至在这个年龄阶段她发展出了自己的恋爱观。她喜欢强者,也喜欢好学生,可是她是独立的,她不需要他们来改变她。这不是单纯的仅仅给好处的事情。十四岁女孩子的心,大多还能放得下爱的,如果我们把那种掺和着虚荣崇拜的感情勉强称之为爱的话。放到现在来看,这和游戏里面动辄追求着帮主夫人阵营夫人地位的女孩子没有区别。

    小明知道有很多人喜欢她,并且她善于用这种喜欢。说实话,并没有觉得她有多喜欢小四儿,但是小四只碰到了这一个。这一个让他产生了怜爱的女生。她的身世悲惨,人漂亮,HONEY又出这么大的事情,遭遇更惨了。因此小四儿跟小明说得最多的不是我喜欢你,而是我要保护你,你有什么事情你要和我说。做最多的动作是逗小明开心。他想见着她脸上的笑,却又隐隐觉得她这样处理HONEY的事情不好,因此开口说,你这会让别人瞧不起的。

    别人、有一个朋友都是自己系列。

    比起很多导演拍摄十四五岁初恋一定要拍性冲动这种事情,杨德昌在牯岭街中对于十四五岁的感情处理更为的真实。回想当初,早恋、暗恋在并不少,谁不春心萌动一下?但是真正搞上床的有几个?大家都是几个念想,连接吻,都是在黑暗中才敢偷偷摸摸地进行。

    小明这个女生,和我当时认识的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很像。

    在女生中所谓的骚,男生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乐意和这样的女生交往,因为名声大,更可以有面子。因此为什么滑头、小马纷纷会和小明恋爱,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理由。当时发生的最大的事情是有高年级的女生把她约到了小后山去,打了一顿,她回来嘤嘤嘤的哭,被打到内伤的说法传得神乎其神,打电话给外校的男友,男友冲到我们学校门口,被保安拦住了。保安当时号称朝阳十三少,拿着根标枪站在门口问你们谁敢进来,高年级的女生问询冲到门口,在这个女生冲到男友怀中的时候一把拉过,直接当着她男友的面扇了她一耳光。然后男友删了高年级学姐一耳光,两方掐了起来,最终还是因为保安的原因没有发展成集体斗殴事件,在这之后我班女生火了。

    之后的事情我也不太记得,总之还是换过几个男友的吧。

    如此腥风血雨的事情在将近四十年后所行的轨道模式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有种轮回的荒谬感。

    看着小明,就像看到了以前的同学一样,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这样的躁动其实在过了青春期之后便会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之中,只可惜碰到了小四儿。

    小四儿对这段感情的认真程度应该说来,如果他人生有以后的话,也不会再有了吧。我也有碰到过这样的同学,喜欢了一个女生喜欢了三年,那个时候的三年哪是现在成年了的分量可以比,急速成长的三年里一直有这个女生。其实也没做多少的事情,只不过是帮他保守了一个秘密,就发觉了这个女生的好,然后将那点好无限的放大而喜欢着。后来我问他对喜欢的人如果一直没有回应还会坚持多久,他的回答是两三个月吧。至于为什么那个时候有那么久?大概是因为年纪小,眼界只有这么宽把,我的世界里面就她最好。

    哪儿好?

    说不上哪儿好,就是她最好。

    小四儿对小明,感情上或多或少就有点像这种,什么都不计较,只是想和这个人在一起而已,因为他的世界特别小,小到就小明好点。

    现在再来看,这样的两种初恋模式相遇,造就了最后的悲剧。如果世界上能够有外方选择,让喜欢乱搞的和喜欢乱搞的在一起,让小清新和小清新在一起,尘归尘土归土,或许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

    可是世上哪有那么多或许啊?

    小明说:对我好就是想交换我对你的感情,你太自私了。

    实在是细思恐极的一句话,她把爱情看得太透彻了。

    小四碰上了小明,只能说算是劫数吧,我确实已经词穷到不知道拿什么来描述这场爱情了。

    其他人

    小马,富家公子,他看小四看得比小明重,在中二的年纪身体力行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观念,以及哭着承担罪行。

    小猫,唱歌奇才,小四儿对外界的缓冲带(担任他爸爸身边这个角色的是他的妈妈),你看到最后,小猫王还在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在给小四儿温暖。他是常亮灯。

    HONEY,小明说他老实,其实真的挺浪漫主义的。对于他的死,或许是暗算,但是我觉得他去就不是为了求生。更像是杀我一人而找机会弄死217,看很多武侠小说,最后确实死的想带头大哥一样,给小四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吧。

    小翠,看得很开,很会谈恋爱,甚至比起小明来,还算是有点良知。她和滑头是推进剧情用的,用得也很巧,轻轻那么一搅,整个水都混了。

    这帮子小孩最后各有归宿,有的提笔不写了,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导演舍弃了狱中的小四的样子,在几场爆发的哭声之后,小四儿的戏码落下,相当于是直接盖棺定论。或许就是因为导演本身作为局外人,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官也到此结束,在三十年后再拍这戏的时候,多加揣摩监狱里的同学的身影实际上脱离了真实事件的,正巧在电影片场,导演借着张震的口说了一句: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可真自然,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拍什么电影啊,拍屁啊!或许真的就是导演自己的写照吧。

    最后的最后,太阳照常升起,张家准备搬家,确实在当时牯岭街也慢慢的收缩,很多家都搬了出去,外面一片风和日丽,妈妈晒着被子,录音机里面又传来了考起大学的人的名字,和开头首尾呼应。

    里面自然是没有张震的,妈妈那声叹息估计是,如果自己的儿子今年去考,应该是能在这个收音机里面听到的吧。

    后来有人说张震一生的电影都走不出小四,看之前我不觉得,看之后,确实有这种感觉。小四这个角色,已经是成为了张震的一部分了。在青春期,人生的转折期碰到这样的一个角色,难怪之后五年再没好好拍过电影。

    连我多年之后看完都要去找找我震现在的图看看压压惊,何况是当时。

    牯岭街这部片子的几个主演的人生旅途基本上都只停留在了这部片子里,小猫去开了汽修厂,小马没多久车祸去世,小明到美国成了会计,只有小四一人还留在影坛,继续走着他的孤独路。

    也算是这个故事的另外的一个人生结局吧。

    片子里出现了几首很好听的歌曲。

    姐姐哼的《南屏晚钟》、审查员唱的《红豆词》都是民国的经典歌曲。

    《红豆词》还是曹雪芹作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

    瞧不尽镜里花容瘦

    展不开眉头

    挨不明更漏

    展不开眉头

    挨不明更漏

    呀啊~~呀啊~~

    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小猫唱的《a brighter summer day》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也都是猫王经典的歌曲。

    另八卦一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南屏晚钟和红豆词蔡琴都唱过。

    哎,往事真是不用再提。

    o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突然的自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vp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