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爱煎饼简直爱到了骨子里。
我是吃煎饼长大的,煎饼是用粗面做的。我记得奶奶烙煎饼前,总要先调面糊,调面糊很简单,就是把粗面加水搅拌成糊状,奢侈点的人家还会放上花生碎等杂粮。面糊调好的时候就一股小麦的香味。我奶奶烙煎饼用的是最原始的大铁鏊子。铁鏊子往地上一放,点着的麦秸往下面一放,鏊子就热起来了。然后奶奶左手拿勺舀面糊往鏊子上一倒,右手的竹坯子赶着面糊快速移动起来,很快面糊就均匀地在鏊子上摊开,贴满整张鏊子的面糊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又薄又香又脆的煎饼。
为了延长储存的时间,奶奶烙的煎饼总是很干。刚烙好的新煎饼虽然干但也很脆。吃起来有点像蛋黄卷,虽然面糊里没有放糖,但细细嚼一嚼,能嚼出甜味来。新煎饼还有另外一种吃法。奶奶烙煎饼的时候,爷爷有时会去菜园弄些韭菜或白菜等时令的蔬菜,拿回家洗净,切丝,然后拌上粉条,就可以做韭菜盒子了。正宗的韭菜盒子是用薄面粉做的,但是我们家的韭菜盒子是用煎饼做的,更有点像街上吃到的菜煎饼,只是做法略有不同。奶奶会在新煎饼上打上两个鸡蛋,摊开烙熟,然后把爷爷提前办好的菜放在煎饼上摊开,然后再把煎饼卷起来,烙熟后就可以开吃了。夹了菜的新煎饼就不干了,吃起来特别香。
几乎每次奶奶烙煎饼的时候,我就蹲在她身边,边看着她烙煎饼,边和她聊天。烙煎饼的时候火候很重要,所以奶奶只能自己烧火。本来我并不觉得这有何难处,后来在我的央求下,奶奶让我试试。这时我才发现,火太小太大了面糊都不粘鏊子,想要掌握精准的火候,真的是太难。而且摊面糊看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太难。面糊总是被我摊得乱七八糟,煎饼上也总是烙出一个又一个窟窿来。我只能用面糊打起了“补丁”,补丁越打越多,煎饼也就越来越厚。好不容易烙出来的煎饼简直不像个样子。为了不再糟蹋那些面糊,我没烙几张煎饼就放弃了。奶奶叹着气说:“你这连烙煎饼都不会,你以后成了家可怎么吃饭哟。”
奶奶接过竹坯子,一会儿一张煎饼,很快一盆面糊就没了。烙好的煎饼晾凉叠好,放在大圆缸里,能储存很长时间。然后一家人一日三餐的伙食主要就是它。刚烙好的煎饼,放一放就会变软。有时候,煎饼吃着吃着就会变干变硬,奶奶就拿高粱做的“刷子”蘸点水刷一刷,煎饼就变软了。煎饼吃起来很方便,有时候在学校中午不想回家吃饭,就会带点煎饼和辣椒炒小鱼,又香又管饱。
煎饼还有一种极美味的吃法。就是在煎饼变干的时候,可以把煎饼撕碎,然后放碗里用开水泡,可以加猪油,盐,鸡精,酱油。我爷爷说这就是“泡烂煎饼”,虽然很简单,但是味道好得让人难以忘记。
来南方那么多年了,想吃到奶奶烙的煎饼不容易了。奶奶的担心是对的,成家之后,我依然不会烙煎饼,总是想着办法去买煎饼来吃。只是现在的煎饼,早已没了以前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