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将其简化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基本上是个正常人生存的自然优先级。如果次序颠倒,没有孝悌而去说爱众亲仁,无法想象一个对血脉亲人都没有情感的人有能力去爱众生,空中楼阁吧!
既然是次序优先级,立刻就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比下来,突然发现,并不是孔老夫子要将人框制为如何如何的样子,而是洞察人的天性本性的顺势而为、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
试试比较二者的异曲同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自下而上:
底部两层是缺失需求 之上部分是满足需求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
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比较结合如下:
孝,人物关系一定是亲子之间。婴儿被养育温饱居住条件获得生存,老人从子女那里满足需求。这是最底层的,人最起码的生理需求。所以孝,满足了这层需求。
接着才会有第二层需求:安全感。连温饱生存,都难以保障,人怎么会有安全感呢?这是孝的引申结果。进一步说,如果父母与孩子亲密无间,亲子关系牢不可破,那么彼此都会有安全感,超越物质的安全感,生活有了笃定从容的基础,而不会惶惶不可终日。
悌,人物关系在与手足、亲戚、朋友。谨信,人物关系在社会他人。于是第三层社会交往需求出现。社交中如何满足这个需求呢?谨信。杨伯峻先生注,寡言为谨。我的理解寡言不是少言,而是经思考的言语,那就远离闲言碎语小道八卦了。信,之所以地球人都知道信的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用缺失的年代。三省吾身之一。
下层满足之后,自动、立即上升一层。
生存,安全,社交都满足之后,人会有被尊重的需求。于是有了解决方案:爱众、亲仁。谁会不尊重一个胸怀大爱、宅心仁厚的人呢?有时误入歧途的人也常被感化回头是岸。
再往上,自我超越。于是圣贤出,于是中华民族有璀璨的文化瑰宝留下。此为余力学文。从日常生活说起,少了狭隘,多了追求,生命价值浮现。
近来据说还有大众未知的第六层,关于灵性,在此不多说。貌似孔子也不说,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结合比较之后,推测人这个生物是深层递进的成长,假如按孔子的话去生活,其实是踏踏实实的走了一条捷径吧。
所以有人说,儒家文化是教你如何在这个现实世界进退应对的,不是高不可及的远大虚无。
更有一个相当实用的收获:
想起浙江的钟志农教授对马斯洛理论的注解(再次谢过洛阳心理机构刘鹏老师,那次学习受益匪浅)。忠教授从育儿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很实用的方法:
发现孩子在哪个层次出了问题,就应该立即下退一层寻找原因。
比如孩子自暴自弃没有第四层的被尊重需求,就看看第三层的社交需求是不是出了问题没有被满足?
比如孩子不喜欢社交比较孤僻,就看看第二层安全感是否被满足?类推。
推及成人:即不谨信之人或许是底一层的安全感不够?不亲仁之人或许是之下一层迷惑于社交关系?类推。
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商业上,营销人士以此分析客户,产品经理以此得到设计灵感,现在有人开玩笑将最底层的需求下方,又加了一层需求:电量和wifi,哈哈,跑远了。
今天写心得,感到了西方学术的具体,东方智慧的博大。
重华大雅体 by Lil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