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顽疾即去。这让海内外人士都为之赞叹的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源远流长,倍受推崇。
中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觅食充饥,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动物或植物等,导致呕吐、腹泻等等,甚至引起死亡,后来偶然发现食入一些动物或植物等可以减轻或消除呕吐、腹泻等不适,于是引起注意,并不断记忆、流传、积累,逐渐产生了医药,故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
我国鸦片战争前的不同时期,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历代本草专著是中药知识的宝库,在中药发展史上站有重要地位,鸦片战争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药事业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药的发展也日趋迅速。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中医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可以说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疾病,就有医药知识。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代,春秋时秦国著名的医生医缓、医和就给晋景公、晋平公治惑疾,《准南子》较清楚地记载了医药起源,距今约2700年。
“世间百草皆入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旧时知识分子的特点之一,是亦儒亦医,哪怕是三家村的私塾先生,也往往懂得望、闻、问、切,开药方。中医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许多都用药名隐语及药名对联、书信、诗歌、谜语、散文等寄情。
北宋礼部尚书洪皓,曾作为使臣出使金国,被无理扣留15年方回,扣留期间,他作一首《集药名次韵》用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6味中药,抒发他的思家之念:“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中药药名的生动形象和富于寓意,因而历代文人墨客常以之入诗、入词、入联、入谜、入信,读来情趣盎然,不乏文学品味。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正如齐己对中医药的赞美,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但是中医药仍然茁壮生长,“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正如齐己对中医药的赞美,中医药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