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艾克(约1390——1441),主要在尼德兰(今比利时)所辖的一个地区工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根特市中一件巨大的祭坛画,其中包括许多场面。据说这件作品是由他的哥哥胡贝特开始创作的,而最后由弟弟于1432年完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796/6264c591f5b8224b.jpg)
这幅教堂祭坛画两侧表现了祈祷的供养人和妻子,画的中心是巨大的象征图像——崇拜羔羊。羔羊是基督的象征。整幅作品的构思主要根据圣约翰《启示录》中的一段话“此后我看见许多人,从各国各方而来,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796/d48311e33c4c246d.jpg)
教会把这段经文跟万圣节庆典联系在一起,画中对此加以发挥。圣父在上方荣耀地坐在宝座上,像一位教皇。圣父两侧是圣母和最早把基督称为“上帝的羔羊”的施洗约翰。祭坛画上的人物形象众多,可以像折页一样展示。庆典之日打开,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平时合拢,显得比较素朴。画家把施洗约翰和福音书作者约翰表现为雕像,跟乔托再现善、恶拟人像的手法类似。
画面上方可以看到“圣母领报”的熟悉场面。然而,这幅画中最能表现杨·凡·艾克艺术新观念的地方在于祭坛画的内翼:堕落后的亚当与夏娃形象。《圣经》上说,只有在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是裸露的。尽管他们捂着无花果树叶,但看上去的确是赤裸的。可是,在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却没有类似的情况,那些大师从未完全抛弃过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传统。
古人倾向于把人体“理想化”,杨·凡·艾克可不愿意这么做。他会耐心地去观察自然,精确地认识和描摹细节。看他的作品,似乎是想要将事物的每一个细节都重现在画面上,以至于我们几乎能数出马鬃和骑手服装的毛皮饰品有多少根毛。凡·艾克笔下的马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我们能够看到它眼睛里的光彩,皮肤上的褶痕。
那种无限的仔细和耐心,促使他不断在细节上增添细节,直到整个画面变得像镜子般反映出可见的世界,并令人获得自然的真实错觉。与他相比,同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已经发展出一种方法,科学、准确地将自然再现在画面中——他们先从直线透视的框架入手,然后运用解剖知识和短缩法去构成人体。
多年来,凡·艾克所代表的北方艺术和意大利艺术之间的这种区别一直存在。据说,只要以表现花朵、珠宝或织品等物件的美丽外观见长者,大约就是北方的作品;而以鲜明的轮廓线、清晰的透视法、躯体的准确知识见长者,则往往是意大利画家的绘画。
凡·艾克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坚持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全部细节,就必须改进绘画技术。有人说他是油画的发明者。据说,他发明的是一种新配方,用来调制颜色以便画到板上。那时的画家不是买管装或盒装的现成品,而是得自己制作颜料。他们用两块石头把原料磨成粉,在使用之前还要加上一些液体,让粉末成糊状。虽然颜料有各种制法,但中世纪期间,所用液体的主要配料一直是蛋(即蛋胶画法),那很好用,但干得太快了。
凡·艾克对这种配方不满意,因为他追求让色彩慢慢地相互转化以求过渡柔和。于是,他使用油代替了蛋,制成了有光泽的颜料,能够做出透明的色层,也能够用尖笔在画面上点出闪闪发亮的高光,从而获得高度精确的效果。这些奇迹令使人大为惊讶,很快就被普遍认可为最合适的工具。
凡·艾克的艺术在肖像画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他最著名的画像之一是《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式》。阿尔诺菲尼是一位意大利商人,当时他带着新娘来到了尼德兰。这幅画的独到之处在于,其革新性不亚于意大利的多纳太罗。作者仿佛通过一种魔法,将现实世界的平凡的一角突然固定在了一块油画板上。一切都在画板上——地毯和拖鞋,墙上的念珠,床头的小刷子,窗台上的水果……好像观者都亲临了阿尔诺菲尼的家一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796/5b0d4047e827c425.jpeg)
这幅画大概是表现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时刻:订婚仪式。新娘刚刚把手放在了新郎的左手,而新郎也要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她的手上,以此表示他们的结合。可能画家正是被请来记录下这一庄重时刻,正如一个公证人可能被请来声明他出席了一个类似的庄严仪式一样。并且,艺术家还在画面的显眼位置写上了自己的拉丁文名字,意即杨·凡·艾克在场。
房间后面的镜子让我们看见从后面反映出来的整个场面,从中我们好像还看见了这位画家兼证人的形象。不知道是意大利商人阿尔诺菲尼还是画家杨·凡·艾克想出了这个主意——使用这种新式绘画来见证订婚仪式,仿若在法律上使用由证人正式签字承认的照片。这个主意使得艺术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目击者,他们用绘画代替文字,记载了一系列历史事件。
网友评论